從德州大學圖書館的地圖資料中也看見了台北市的老地圖。(1944左右,美軍為了轟炸台灣前做的觀測照片製作而成的地圖)(若是按下後的圖仍然不清楚,可以到相簿來觀看喔!按右上角的放大檢視!)
與現今的地圖對照之下,從中發現了以下一些好玩的東西。
鐵路
1.台北車站出現:
一改目前的地下化模樣,以前的台北也是有前後站的區分。在十多年前浩大工程下,台北車站正式形成了現代車站的雛型。
2.另類路線:
仔細觀察有淡水線與新店線的鐵道。即是現在的捷運路線的參考。(但其實也不盡相同)
3.松山車站:
萬華與松山車站在這麼久以前就已經存在。值得注意的是,松山在此時似乎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小聚落,但從城中到松山之間卻都還是農田,不曉得是什麼因素?
2007/12/5:松山車站因基隆河的關係,早期就發展成為一個港口,故相較於其他熱鬧。
道路
1.三線路:
台北城圍牆拆除後,留下的空地便當作三線路的施工空間。從途中可明顯地看出三線路包圍了現今的博愛特區,周遭的忠孝、中山、愛國、中華路等也都是極寬廣的馬路。
2.東區:
此時的東區還未產生,在新生南、北路以東的部份大多仍是稻田,尚還沒有具體的道路出現。(我用了黃線來鉤勒出現在的道路延伸情形)
3.羅斯福與南昌路
要到達新店不是走羅斯福最快,而是南昌路。(應該是尚未整建,羅斯福路為台灣戰後第一條現代化道路)
都市雛型
1.中山區
中山女中附近正在進行housing development,似乎是某種建設的開發。附近有八德路,歷史比忠孝路還悠久。
2.信義區
早有的信義計劃區似乎被當作軍事的用途,也有鐵道支線經過。
3.六張犁
此時附近已經有些聚落,六張犁便是三十甲土地,滿龐大的耕作面積。大概是臺北醫學大學的位置。
4.民生社區
在那時似乎也有修理(repair)的場地,應為軍事用途?
5.大稻程
從極久以前就已經開始發展,除了萬華以外台北最古老的區域。之前去延平北路附近時看到許多老建築,有不像在台北市的感受。(鹿港?)
灌溉
1.新生南路與塯公圳
那時候的塯公圳灌溉的渠道仍尚存在,大約是現今的新生南路。
建築
1.台灣神社:
台北市的新街道中值得注意的幹道之一,就是現在的中山北路,舊名敕使街道,也就是包括日本皇族等重要來台人物必前往台灣神社參拜之路。台灣神社象徵著日本天皇的政權,於1901年建立於圓山,是當時的神域,現在卻被改建為圓山飯店。這條路從台北車站,經過三線路的北線(忠孝西路)轉東線(中山南路),直通台灣神社。沿此林蔭大道,今天也是婚紗業者的最愛,在戰前,有更多的人就以神社為背景拍攝婚禮照,其中還包括名畫家郭雪湖夫婦呢!引自:http://ultra.ihp.sinica.edu.tw/~yency/theme02/theme2.htm
Tip:
道路
1.三線路:
台北城圍牆拆除後,留下的空地便當作三線路的施工空間。從途中可明顯地看出三線路包圍了現今的博愛特區,周遭的忠孝、中山、愛國、中華路等也都是極寬廣的馬路。
2.東區:
此時的東區還未產生,在新生南、北路以東的部份大多仍是稻田,尚還沒有具體的道路出現。(我用了黃線來鉤勒出現在的道路延伸情形)
3.羅斯福與南昌路
要到達新店不是走羅斯福最快,而是南昌路。(應該是尚未整建,羅斯福路為台灣戰後第一條現代化道路)
都市雛型
1.中山區
中山女中附近正在進行housing development,似乎是某種建設的開發。附近有八德路,歷史比忠孝路還悠久。
2.信義區
早有的信義計劃區似乎被當作軍事的用途,也有鐵道支線經過。
3.六張犁
此時附近已經有些聚落,六張犁便是三十甲土地,滿龐大的耕作面積。大概是臺北醫學大學的位置。
4.民生社區
在那時似乎也有修理(repair)的場地,應為軍事用途?
5.大稻程
從極久以前就已經開始發展,除了萬華以外台北最古老的區域。之前去延平北路附近時看到許多老建築,有不像在台北市的感受。(鹿港?)
灌溉
1.新生南路與塯公圳
那時候的塯公圳灌溉的渠道仍尚存在,大約是現今的新生南路。
建築
1.台灣神社:
台北市的新街道中值得注意的幹道之一,就是現在的中山北路,舊名敕使街道,也就是包括日本皇族等重要來台人物必前往台灣神社參拜之路。台灣神社象徵著日本天皇的政權,於1901年建立於圓山,是當時的神域,現在卻被改建為圓山飯店。這條路從台北車站,經過三線路的北線(忠孝西路)轉東線(中山南路),直通台灣神社。沿此林蔭大道,今天也是婚紗業者的最愛,在戰前,有更多的人就以神社為背景拍攝婚禮照,其中還包括名畫家郭雪湖夫婦呢!引自:http://ultra.ihp.sinica.edu.tw/~yency/theme02/theme2.htm
Tip:
國家文化資料庫
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
以下文字引用自:
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tmm/M.872870915.A/M.872879404.A/M.889727010.B.html
(好像有些字遺漏了,不過似乎原出處就是如此)
發信人: tmm (崔媽媽) 看板:tmm
日期: Fri Mar 13 02:01:31 1998
標題: 大學社區文史導覽(三)
[Park.031] - - - {1996,5,31}
■受訪人:蘇明義先生
■日 期:1996,4,26
■地 點:蘇明義公館
■訪 員:呂秉怡、張明慧
──────────────────────────────────
蘇明義,1926年出生,為新店人,日據時代台北實業學校第32屆1800號(台
北工專前身)機械科畢業,曾任職經濟部商品檢驗局(﹖),1959年才遷入大
學社區居住。/每日早上都會騎腳踏車到師大分部做晨泳。
■日據時期的台北市
.台北市南門附近,日據時代稱為玉兒町。
.第二女中在現在的立法院
.樺山小學校為現今警政署
.淨土宗:今日的善導寺
.台北中學校:今日的泰北高中
.旭小學校:今日的東門國小
.中央研究所:今日的教育部
.第二高女:今日的立法院
.第三中學:今日的師大附中
.州廳:今日的監察院
.日本基督教會:今日的濟南教會
.高等學校:今日的師大,當時為培養日據時代官僚的中級幹部的學校(五年
、三年﹖﹖)。
.日據時代臺灣有一所大學(台大)、三所專門學校 - -高等商業學校(台大
法學院)、高等工業學校(台南成功大學)、高等農業學校(原台大農學院
處 → 後來遷至台中的中興大學)。
.錦小學校:龍安國小
.愛國西路的台北市監獄,旁邊有法院的宿舍
.早期羅斯福路為12米的道路,早期從台北要到新店主要是要經過南昌街。
由新店往宜蘭的北宜線於1943年通車,主要為防止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
從臺灣東部登陸之移防用的軍用道路。
.日據時期的師範學校有兩所,現今愛國西路為第一師範,和平東路為第二師
範(第一師範所培養的師資為小學校的,第二師範所培育的師資為公學校的
)。
.根據1939年的都市計劃,台北市以50萬的都市人口做規劃(1939年當時台北
市的人口為24萬)。
.留公圳原寬30尺(﹖﹖),深六尺;台大新生南路的圍牆從日據時代就有
了。
.日據時代供給台北地區(24萬人口)的發電廠小粗坑、龜山、烏來各有發電
機。
--------------------
■大學社區
.信友堂:紀政做禮拜。
.愛新覺羅:近90歲,曾在政大任教。以往興立民間學堂,每周兩次在地下室
上課。
.臺灣老長總會,中華信友堂。門牌分屬羅斯福路三段 269巷三號、五號(會
令外地來的訪客“頭昏掉”)
.1959年蘇明義先生搬至此定居時,溫州公園附近的巷道就已經定型了!
.大學社區以前都為田地,社區都是菜園和竹埔。
羅斯福路三段在1965年擴寬,擴寬前羅斯福路三段沿線的大廈均為一樓高舊
日式平房,拓寬後才逐漸改建成12層的大廈。
.未改建前的溫州國宅雖為台大的教職員宿舍區,但土地的產權卻屬於台北市
政府的。
.日據時代的大學社區均為農地,主要以竹埔、鴨埤。
.溫州國宅部份住戶如何對
:高樓地
-------------------------------
.本社區日據時代屬於富田町。戰後,改制後一部份為國校里、部份為大學里
。到1990年左右行政區改制後,均調整為大學里。所以里民不時戲稱“社區
的里民從唸國校升格成唸到大學”。
.羅斯福路為戰後台北市第一條現代化的道路,由於拿中美基金興建,故以二
次大戰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命名。
.欣欣1路的公車路線是台北市最早的一條公車路線。早年是六張犁地區的農
民送蕃藷、土炭至艋舺市集販賣的必經之路。
.古亭國小現址在日據時代為臺灣銀行運動場,戰後才改制為古亭國小。
.台電大樓早期為台電倉庫,約在1970年改建為高層大樓。
.羅斯福路三段 269巷約在1950年興建,算是社區中開發較早的巷道,且當時
此巷兩側的房舍均為糧食局(或是物資局check!)宿舍。
.羅斯福路三段 283巷比 269巷晚興建,興建年代約在1960年。
.陳前里長(陳雙海先生)以前為城南住宅合作社的理事長,合作社目前現址
在信友堂旁的藥局。
.大學里的地勢比台北橋、松江路高出10公尺,雨季不淹水,環境乾燥,因
此長久以來便是台北市中適合居住的高級住宅區(台北市部份地區因排水不
良,早期有許多低窪地區,常苦於水患)。居住本社區的人均為頭有臉的人
物。
.溫州街的台大教職員住宅區,北邊靠辛亥路為職位較高的高級區(房屋的面
積大,多為教授居住),南邊近溫州公園一帶多為中、低階教職員宿舍區,
房子面積小,且為
.大學里(溫州國宅附近)日據初,未興建台大教職員宿舍之前,曾為一片竹
林,亦有養鴨的鴨埤,羊群放牧。
──────────────────────────────────
[Park-2.031] - - - {1996,5,31}
《愛新覺羅》
■受訪者:呂淑雯 談 愛新覺羅
■訪問人:張明慧
■日 期:1996,5,23
■地 點:電話訪問
田園斜對面51弄 5號 1樓,住著一位前清皇族愛新覺羅氏的後裔,他在住
家的地下室開課講授四書五經、孫子兵法等等國學典籍,號稱奉天院。據一位
15、16年前在奉天書院上過課的學生回憶,在那兒上課的人都尊稱他「毓老」
。「毓老」總是身穿長袍馬掛、頭戴瓜皮帽、留兩撇小鬍子,十足滿清遺老的
模樣。來聽課的多半是台大的學生,少數是師院的,但對「毓老」都十分尊敬
,當晚上七點毓老下來上課時,沒人喊口令,學生就會自動起立,目送毓老坐
下,大家才坐下。
毓老上課的規定是,要來上課的學生要先交一篇文章,毓老看過以後才收
這個學生,第一年先上四書,上完四書才可以聽別的課,據這位上過課的學生
說,她原本是非常討厭古文的人,當初在哥哥的強力推薦下勉強來聽聽,沒想
到光是四書就讓她連聽了兩年,而且是遠從輔大撘公車,兩年來從不間斷。據
說哪兒的學生都很少缺課,而且會盡量提早來佔位子,因為當時上課的場地要
擠下一百多人,每個人只有一張小板凳,筆記則是弓著背放在膝蓋寫,所以每
個人都希望佔到一個靠牆的位子,好靠靠背。毓老講課和時事政治都能吻合,
一點也不八股,啟發了很多人對國文和歷史的興趣,台大外文系的教授張小虹
也在這裏上過課。不過毓老在性別方面還是有點重男輕女,雖然收女學生,但
是像孫子兵法這樣的課就不太喜歡女生來聽,整體而言男學生也比女學生多,
或許在毓老的心目中女人還是不適合治國吧!
算來毓老今年有九十幾歲了,當年他有個心願是要在新店蓋一間真正的書
院,名字要叫「天德黌舍」,不知至今心願了未?
5 則留言:
我還蠻想去聽看看的耶~~^^
你以後可以從事地圖的研究~蠻棒的:)
談不上研究啦!
只是剛好看見就有感而發,這樣就對台灣這土地有更多的了解。
其實我覺得台灣史跟台灣地理的比重要再增加,現在的量還是不夠。如此,國民的自我認同才會更深,進而草根化。
ps.之前反對台灣史增加考題的人之居心大也可想而知,無非放著那祖國不放。
我真的覺得你還蠻適合去上層工作的~~
有很多自己的看法~其出發點其實也是爲了國家~~嗯嗯!!加油喔~
台灣未來靠你了~~^^
我是真的對你有信心喔:)
不過前提是~請好好保重身體xd
最近果然比較晚睡些
==a
您好,謝謝您的分享,我仔細看了一下,您標示的光復北路,最北接到機場,但是如果往南延伸的話卻沒有靠近松山菸廠,所以我建議應該標示為敦化北路才是。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