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5

合庫GA心得分享

本行的GA也即將開始招募了,以下簡介兼推廣本行的GA,希望能讓大家對本行有初步的輪廓認識。從GA制度面看,本行透過招募語文能力較佳且具碩士學位的員工,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以輪調至海外分行為主要目的,而整體過程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受訓」、「實習」及「下分行」。

一、受訓

收到錄取通知後直接到員工訓練中心報到,地點位於天母的某個巷子內,即金融研訓院的舊址,周遭頗多豪宅的,可從石牌站搭乘公車到達。前置受訓課程約四個星期左右,分別有存匯業務、徵授信業務、外匯業務與財務操作課程(介紹一些TMU產品),安排總行各部協理、副理或是科長來幫大家簡介該部門的運作情形等,中間有一天是請副總和部份長官與會的小型座談。

這些受訓課程,其實就是行員在分派不同業務時所需的初級程度,好處是普通行員要上完這些課程,大概需要不少年資才可能的,要能夠輪調過存款、外匯、放款等單位,少說需要五年左右,更何況不少人是沒機會業務輪調的。不過若先前均無銀行工作經驗,一開始直接上這麼多濃縮課程便會挺吃力的,而課程結束都要考試測驗,人資那邊貌似頗重視成績的唷。

比起一般官股銀行行員的快速受訓過程,GA的受訓時間較久,如果多數人有住在員訓宿舍,平時上課、考試還有下課後的閒暇時間,便是培養感情的好時機啊(例如聊天打屁、吃熱炒、約唱歌或提前訓練放款術科之類),以後到各單位及分行時也有個照應。

在受訓後期,經過各部長官的初步宣傳業務後,人資會要求填寫接續分發實習的單位志願序,總計可去三個單位,大約可以填五個志願左右,並且把選擇的原因一併說明。人資會依照受訓成績、部室長官對於填寫內容來決定怎麼分發。本屆比較熱門的單位有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授信審查部及財務部,小弟我則是選到國外部、調查研究部與授信區域中心。

二、實習期間

結束了一個月的課程,接著是半年的實習期間,每個單位停留兩個月左右。比起民營銀行的輪調期間動輒一年以上至兩年,這方面合庫是比較精簡一些,從制度內容而言應比不上其他銀行嚴謹,容易變成僅是走馬看花而難以參與到深入的運作過程。人資方面有要求兩個星期要繳交週報,敘述你這段期間的心得,要用心寫也要花費一些時間的囉(查資料、問學長姐以及參考前人作品...)

1、國外部

合庫的國外部分為作業單位與管理單位,實習的部份是在作業單位,只有撰寫報告時與管理單位(國外業務)有所聯繫。作業單位依照功能別分成匯兌、進口及出口三大區塊,由於合庫並非所有的分行都是全功能外指行,部份分行的外匯業務是需要集中到國外部作業的。私以為這邊的學習效果稍有不足,畢竟也僅是跟在經辦旁邊看怎麼去操作電腦系統,自行實做卻又速度太慢,也深怕耽誤到各經辦的進度。不過可趁機多問匯兌電文怎麼看;不過像是開L/C的部份我自己就沒參與到,到單通知、出口押匯和BBOC倒是有來實做練習,然後適時請教一下(記得隨身攜帶UCP 600翻閱XD)

報告的主題似乎每年都不太一樣,不過都跟海外業務有關,我們這組是接觸到村鎮銀行與上海自貿區議題,後來的夥伴就變成紐約分行的探討。此外,國業科那邊會有指定的學長姐協助,例如提供資料與相關的資源,報告對於碩士生其實不難,只是蒐集資料相對苦手,加上我們對合庫的體質、業務狀況仍不熟悉,導致內容趨於天馬行空或太理想化,幸好指導人也有適時提供修正。

整體而言,由於對外匯業務的興趣較低,但能透過撰寫報告的過程了解到一些海外業務的發展進度也頗有意思,以往最後要跟協理簡報內容(本次無),仍算是有點收穫啦。

2、調查研究部

調查研究部從字義上看來真有點難以理解業務內容,其實就是總行的徵信單位。分行的案件超過一定權限以上便需要送調研部再做一次徵信 summary,類似更精簡的提要,從科長、副理以及協理都會 review 內容合理性,層層簽核後再送回審查單位。

個人是對這部份頗有興趣,這裡就是一個專門寫徵信報告的單位,對分行送件的部份檢核,看資料有無錯誤、缺件,例如財報、聯徵紀錄是否有更新版本等,需要再更正。如果是舊案續約,原額度、原條件幾乎都蠻單純的,大部分就是做資料更新;新案的公司就要自己找一些資料,可能必須與分行經辦討論該公司的狀況,畢竟第一線人員還是最了解狀況的。

由於自己是念國企所,能接觸到產業的概況相對是有意思的,在這邊實習就是做跟經辦一樣的事情,也可以跟學長姐討論這個案件要怎麼去看去解析(分派的科負責科技業與土建融資),像是公司財報的解讀(上市櫃公司的財務狀況、業務發展)、建設公司的案子(地點、價位與銷售情況)都可學到不少。有別於分行,這裡可以碰見全國分行的案件,也算長見識了。單就實習而言,還挺推薦這個單位的,頗精實。

3、授信區域中心

原先是想去審查部,不過人資會根據受訓成績和以往的經驗分派,於是便分到區域中心。區域中心的設立用意是把放款案件的權責更細分化(有前輩指出應該是成立時模仿民營銀行將授信區域化、去分行化,然而本行依舊水土不服,改革未能成功),不必把所有超逾分行權限的案件都向總行送,等於是層級介於總行與分行中的審查單位。

這的實習內容都多半是看案件,相對是較為無聊,畢竟也沒有「真的」審查到案件(實際上我們也沒這能力,對於授信的敏感度相較資深人員落差太多了...);此外,在審查部似乎會放一些比較簡單的東西讓實習的GA簽,但跟調研部全權讓實習GA寫報告還是有段差距。每個星期會有兩次的授信審議小組,經辦跟組長還有中心協理會一起討論案件,旁聽的過程可以了解他們怎麼看公司的狀況,雖然菜鳥如我是很難接上話題的,大致只能跟做筆記後,對照授信批覆書去研究,有不懂的也可以請教負責案件的經辦,大家都願意指導一下的。

4、期末報告

在三個單位實習即將結束之前,會先有個分組報告,通常大夥兒就跟最後一個單位的同仁同組,也較方便討論。主要就實習單位做心得報告以及提出改善建議(多半不太實際,還是老話:對本行了解太少,根本沒有實做經驗),此外還有一個自選英文報告的題目,基本上跟學校的簡報相去不遠,畢竟是最後的表現機會,大家還是繃緊神經去準備了。自選題方面,本組挑選台灣地區歐元清算行的議題,其他組的議題也都蠻有意思,只要與合庫有關的都可以發揮。簡報後,副總跟一些部室長官會就內容提問,基本上回答別太誇張應該都可以過關。這部份人資也會有長官的評分(在合庫充滿考試與成績...),綜合之前受訓考試與總行實習單位科長評分以及最後簡報成績,便是總成績,會決定分發到什麼分行。簡報結束後,人資稍微詢問一下大家想分發的單位,原則上就是北市或新北的大分行(前兩屆有部份學長姐直接分派總行,目前似乎無法了)

三、分行-實際上場啦

歷經了七個月左右訓練後,事實上仍是沒到過分行的白紙,依然必須重頭開始。一般而言,下分的行第一個位子應該是存款櫃台,少數人會直接分到個人授信或是外匯,端視分行的人力配置以及經理的安排。總行與分行的氣氛差距不小,總行單位不必面對第一線客戶,相對比較愜意的,中午還休息1.5小時;但分行隨時有客戶會上門,中午也僅有短暫的用餐時間(還有人專程中午來打擾)

即便如此,個人是覺得在櫃台短暫待過是必要的,趁機也可以學習一些基本的交易代號與分行的帳務,對後來的調動都有幫助。原則上,在存款櫃台不會待太久,自己大約四個月左右便調動到外匯。外匯的業務門檻比存款稍高,除了交易代號要熟悉(又要多記外幣的代號...),還有應對電文的技能,雖然電文都是蠻基礎的英文,有些簡寫縮寫仍是要一段時間適應。合庫在外匯部份的帳務是跟台幣連動的,也就是最後結帳還是要跟台幣那邊相互吻合,算是比較落後且繁複,且台、外幣的系統也尚未完全整合,一直切換系統相對較麻煩、無效率。短暫待過外匯匯兌三個月後,便調動至個人授信。

授信是合庫最重要的收益來源,也是銀行的重點單位,由於在調研實習已經對放款的系統有初步了解,除了放款交易代號以外,學習障礙較低。不過房屋貸款在近期央行的管制下,相關規定也較多,在閒暇之餘也可多留意。在合庫,個人授信以房屋貸款為主,還有少許的信用貸款、留學貸款、各項的政府政策性貸款;另外,信用卡及刷卡機業務也是屬於個金業務,日常業務相當雜,常常會被很多小事干擾而中斷作業,也頗需要耐心。相較之下,企金同仁較能專注在撰寫案件上,但他們的案件也複雜多了。

目前職位輪調分別為:
國內匯款、票據代收經辦->外匯匯兌經辦->個人授信經辦

四、結語

總言之,由於分行與總行的環境差距頗大,部份同梯夥伴也因不習慣分行作息而求去(例如無法接受存款櫃台)。整體來說,一開始進行的理想與分行的實際運作必然相差甚遠,現在回想起當初想做 syndication loan 還什麼的雄心壯志頗為莞爾。在合庫不論能力再好,也只能按部就班的慢慢學習,從存款、外匯、授信各部門輪調,多數情況是要花費不少時間的,很幸運能在短期內粗淺地認識各業務的架構,若是一般行員進行,幾乎是不太可能,也只有GA有如此特許權。

近期而言,合庫因大量的優退而空出不少人力空缺,優秀的新進行員是相當有機會在短時間內便調至外匯或授信,若是對這些業務有興趣,機會上是頗多的。然而,優退也造成某種程度上的人力斷層,暫時業務人力也難以擴張,要達到董事長提出「每個分行有10AO」的目標是相當具難度的,而少數老人因個人或家庭因素也不願意去擔任業務職缺,如同台銀土銀等公營行庫一樣,合庫對於行員待遇上仍舊是大鍋飯制度,想安心度日、對主管職位不執著,抱著一直當個萬年專員也好心態的行員也是不在少數。

對新進人員而言,心態的調適相當重要,這裡無法給出民營銀行華麗的環境或是職稱,工作內容重複性高,多數的流程都是扼殺創意的,對合庫而言,合乎規定才是最重要的。然而,銀行受限於法規與內部控制,所有的事情均是一板一眼,身為官股銀的合庫更是不敢造次,自然業務推行綁手綁腳,這是比較可惜的。不過作業流程都可以改,合庫也慢慢在變化,只是很慢很慢,無效率的程序也輕易磨掉新進人員的耐心跟理想,部份的學長姐也因為這樣離開,也並不難體會。

從早期的MA到近期的GA,類似的人力制度大約也持續了七年有餘,就我所知,之前的學長姐多半已經調動至總行,有的更是已從海外分行歸來;陸陸續續的,前幾屆的GA會依照個人意願派駐海外分行,相對於一般行員,GA有優先派外的優勢,前提自然是願意前往囉。駐外的薪資水準更是比在臺灣高出幾倍,確實是個不小的誘因就是。

不論如何,如果是想於穩定中求發展(跟民營MA的年薪發展有差距,相對於其他官股,台銀國金組、一銀MA、兆豐9職等,還是有一定競爭力),並對派駐海外有一定興趣的人,合庫GA算是還可以的職缺,「穩定」大概是最核心的價值。的確,除了上述的優勢外,升遷上(74級開始)並沒有具體優勢,也是要按照分數晉升。不過透過業務輪調和自我要求,GA進行,不論是視野還有長官重視度,仍是較一般行員有利的。


最後分享一下待遇 package:有完整考績年度下,分行排名中間,考績甲等,本俸、利息、加班費及獎金應可超過900K,算是CP值頗高的,以上希望對GA有興趣的人有幫助了。

[Revised, 2016.01.05]

2015/03/22

近日業務講習有感

3/20()難得偷閒參加例行的個金業務講習,不外乎介紹近期的業務規定跟承作的貸款種類、應注意事項等催眠內容,blabla…

先從個金貸款餘額開始說起吧。目前房貸餘額排名前三名為土銀、合庫、台銀,眼下近期政策多半是微量增加或持平餘額;在新年度開始之際,不論是大型建商或銀行端都普遍認為未來房價即將反轉,歷經了自SARS風暴結束後的10年大多頭,包括金融海嘯後央行維持超低利率,已將北部都會區房地價格推升到不可置信的地步,連帶也產生外溢效果,具話題性的、有炒作空間的(位居交通要地、不知何時完成的公共建設)建案以及舊屋也一併雞犬升天。這可好了,參考全國購置住宅貸款餘額(http://goo.gl/zhnj25)從民國90年的2.2兆元,至103年初已然逼近6兆元,成長幅度相當驚人。至於將市場資金大把投進住宅貸款背後代表的警訊、反應什麼社會現象以及對經濟發展的戕害更可以另闢專章討論了,私以為JOE大的見解相當精闢專業。

然而,現今國銀間討論最夯的議題無非是國際化與海外發展,在業務蒸蒸日上、服務越來越周全的同時,也必須符合國際清算銀行規定。就目前巴賽爾協定3(The Basel III Accord)而言,對於「銀行第一類資本」佔「整體加權風險性資產」之比率(BIS ratio),歸範為至少達8.5%,整體適足率必須達10.5%以上。就比率而言,要求愈高的比率意味著在同樣的風險性資產下,必須有更多的自有資本注入,如此銀行使用槓桿操作之倍數將會愈來愈低,於風險控管層面自然是正向的;但對自有資本增加相對不易的官股銀來說,無非是一大難題。

以八大官股之列,兆豐銀(mega bank)擁有最好的資產品質,多年的高獲利也不斷增加其淨值,使得適足率對於兆豐銀而言困擾最低。最麻煩的應是台銀、土銀兩家國營行庫,近期傳出土銀即將公開上市(IPO)的消息,由於政府並沒有這麼多資金按照比例增資,派出其他國營事業當打手算是權宜之計,於是財政部未來對於土銀的持股比將降低到7成左右;這也顯示政府的立場僅能顧及台銀的「血統純正」,其他七家就自求多福了,但不管如何,從先前的彰銀案,可看出政府會不計手段保住對於八大行庫的實際控制權(http://goo.gl/mduhyh)

那麼,為什麼要重視BIS ratio?有多少資本才能做多少事情,對銀行而言,存款是負債;放款及貼現才是資產科目,但是要把資金貸放出去就會增加(加權)風險性資產,此又可因不同的貸放用途來區分風險係數,這意味著貸放1元不一定就增加1元的風險性資產。為了維持BIS ratio,妥善控制風險性資產便很重要,不是增加資本,就是減少風險性資產,一翻兩瞪眼。本行又要傷腦筋了,資本總額要增加太難(近期已增資220),不如先降低風險性資產還比較實際,BTW沒放款就沒利息收入啊怎麼辦?於是得到「係數高的放款就盡量少做甚至不做」的結論。但房貸是個人金融的命啊,個人貸款分類中,以房屋擔保的放款量約莫是信用貸款的數百倍以上,做一件房貸可以抵過10多件以上信貸金額都不為過。

這時候總行的長官就聰明啦,既然房屋擔保貸款不僅要做壓力測試(http://goo.gl/6XvmMa),還要被立委諸公拿顯微鏡檢視,真是好累累,不如就來增加其他收入吧!

一、搭配房貸壽險來增加無風險手續費收入:
手收佔保費總額竟然高達22%,又不會增加風險性資產,真是好棒棒。問題來了,北市的房價總額多半較高以及買房者平均年齡較高,這導致核算後保費高的驚人,試想買了一間房,壽險保費竟然要600萬,還不如去買BENZ CLA250還可以搞個兩台互尬咧。對於檢討北市分行承作房貸壽比率低著實沒意見,但是考量到高額保費(即便採取保費融資也受限於貸款成數上限)及台北市銀行密度、消費者的忠誠度,本行在中南部某些地區的經營優勢非北市這多樣銀行選擇下所能比擬的。私以為拿華南銀北區業績來相比也意義不大,建議也要拿該行行員流動率來一併考量,相信總行會了解什麼是:「百年傳統、全新感受。」

二、推廣各項個人信用貸款:
長官說了:「本行的房貸客戶這麼多,應該利用這些資源來推廣更多業務啊。」是啊,我們也知道信貸的利差高,風險係數也還算合理,總行也汲汲營營要追隨金管會政策,BANK 3.0喊的很大聲;於是最近在本行網頁上加入了線上信貸金額試算,對於各授信條件也能得到初步的試算概況。

然而,試想,如果真的要推廣信貸的話這會是多零散的業務,從簽約文件到核准撥款,竟然全部仍在傳統分行制的架構運作,一家分行的個金經辦能有多少人?應付特約商店、信用卡還有傳統房貸業務都快分身乏術了,偶爾還要支援存款櫃台,當大家時間太多?

要推大數據(現在不知道big data好像會被笑捏)還是data mining,這早就不是新鮮事,統計導入巨量資料分析已發展悠久,只是最近突然夯起來。WELL,那麼總行要如何去面對這個看似新潮流的潮流?專業招募統計分析人員嗎?建構海量資料庫嗎?現有行員有辦法勝任嗎?換句話說,現有的人力資源架構下幾乎不可能去做這件事。簡言之,眼下本行的莫名人力調配有時根本胡搞,台政大學歷的放在存款櫃台,當然年輕人是該多磨練,只是少數人受不了就打包離開,不是就浪費了一位潛在優秀人才?光是類似國軍的人力資源調配就應該必須徹底改革,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Anyway,總行長官最後疑惑:「為什麼中國信託、北富銀這種小銀行可以獲利比本行高那麼多?這不科學啊?」這當然不科學啊,根據103年底中央銀行資料,中信銀資產為2.389兆元、北富銀資產為1.941兆元,前者已經超越一銀、華銀,變成第五大銀行(僅次台銀、兆豐、本行、土銀);北富銀也即將邁入2兆大關,看不出來這兩家銀行小在哪,這觀念還活在省政府年代嗎?又問了:「為什麼這幾家小銀行獲利還比較高啊?我們是泱泱大行捏?」除了更有效的管理效率之外,新銀行根本還沒正式面臨到人員退休問題,行員多的是自行求去,本行這種從搖籃到墳墓的工作制度完全是不同世界好嗎?想要獲利高一些,就全面導入KPI,認真的檢視面有人員的績效,完全業績導向去辦理,問題是這做的到?工會不會抗議嗎?想當然爾,在現有的僵固獎勵機制下,想達到與民營銀行類似的業績水準,無非是癡人說夢了。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2.5 台灣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