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3

行政院勞委會期中實習週誌09、10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期中實習週誌
實習時間:十一月十七日、十一月十八日
實習學生: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四年級 陳韋翔
此星期幫忙處理了志工表揚大會的初審名單整理工作,由於部份地方政府的疏忽,導致各種文件的數量、規格不符合規定,致使名單到了中央單位仍要回頭再對資料作進一步的確認與補充作業,也花費了不少時間。
而另一方面也到了勞委會的地下一樓圖書館借閱一些書籍作為參考,而其中的圖書也包羅萬象,除了勞工領域的文獻豐富外,也注重成員其他領域涉獵像是化工、材料、工程(應該與勞工安全衛生部門有關)、金融投資、坊間一般的熱賣書籍等皆有,而我們則拿了一些對於期中報告有幫助的資料。
關於勞工志工的部份,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在台北縣政府實習時所相處得那些志工們,而他們主要的工作便是接聽外部民眾的詢問電話,而他們當然也具有相當程度的勞工背景知識,包括法條的熟悉度都要很夠。而在篩選制度上,也有定期的「初級、進階」的考試,以檢測他們的水準能不能夠回答民眾的問題,相當的嚴謹。
而表揚大會的主要目的即是要獎勵那些奉獻出自身時間來作服務的志工們。多數人的傳統觀念認為「志工」即是自己願意來奉獻的,不必特別去經營他們,然而,志工會來服務的誘因必然存在,絕不是「佛心來的」義務來服務,往往會有一些令他們持續願意來的原因,可能是他們想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對於勞工有興趣、服務人的成就感等,一般來說都會把這些原因考量到他們的行為可能裡面。於是,在後續的表揚活動也提供了這樣的功能,即是表彰他們的貢獻,進而讓他們更有想來下來的理由。如此,才算是更有效率的運用志工人力。
實習時間:十一月二十四日、十一月二十五日
實習學生: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四年級 陳韋翔
此星期主要參與了勞委會舉辦的第七場次業務分享學習論壇,本次的內容分為兩個部份,第一為職訓局蕭宗慶專員與郭于嘉專員參加「國際勞動力專業人員協會第九十六屆年會及國際教育研討會」之心得分享;第二為職訓局許金龍科長與陳倩怡參加「考察德國僱用安定相關設施」之心得分享。
一開始由蕭專員為大家開場,先介紹了IAWP這個組織的始末,並闡述他們一行人道美國參加會議與學習到的內容。而IAWP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Workforce Professionals[1]的縮寫,為一個在1913年成立的民間組織,而成立的宗旨則是為了替從事「就業服務、職業訓練、及失業保險」的相關從業人員提供服務,而主要的外國會員包括了日本、加拿大、烏克蘭及台灣,而該年會在美國South Dakota的一個城市-Rapid city中舉辦。
而整個活動內容則包括了下列:
專題演講: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Create it.
Turbulence, Discontinuities & Uncertainly.
在第二個講題當中,由一位學者Dr. John Quinn來為大家解釋在過去金融海嘯的發生之後,各國的勞動狀況都顯得較為積弱不振,失業的人口也達到近年的高峰,而他從自身財務的觀點檢視政府應該能給我們的社會一些什麼樣的幫助,而他也認為小而美的方案較為符合當今的潮流,像是舉債金額過大的振興方案並不是他認為的好方案。
而在分組研討的部份則有四個主題:勞動力服務、失業服務、退休人員課程、專業成長。勞動力服務方面,講者展示了美國勞工統計局的的資訊內容與使用的方法,也充分的顯示美國在這方面的優勢技術與良好的調查水準,而第二個講題(The Impact of Poverty on Our Workforce)中的老師也提出在應對貧窮新問題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包括他認為中階級應要有的同理心,從一個服務者的角度去幫助弱勢者時才能更有有效的解決問題。
而在整個會議中最為精華的部份即是後來的國際論壇-專題報告,各國的太代表皆要上台來簡介自身國家在應對金融危機後的問題解決方式,而台灣則是展示在之前推行的消費券政策,姑且不論後續的效果為何,各國與會人士都對於這個政策有相當大的興趣,畢竟在當時推出類似政策的國家可說絕無僅有。而專員也鼓勵大家能把握機會,因為當初也認為自己沒辦法在台上做出好的簡報,尤其還是英文作為語言,更是令人覺得冷汗直流,但是他也是在台上熬過來了。我也認為這樣的經驗相當難得,尤其是還在那種國際性的場合上,一舉一動都是代表國家阿!
第二部份則是考察德國的僱用安定相關措施的分享,其實也與前述之金融海嘯所造成的經濟衰退之影響有關。然而,德國身為世界的經濟大國,在國際上的所遭受的衝擊絕對非同小可,加上其出口業發達,在各國對於進口財貨的的需要降低下,基層製造工人的失業在所難免,故政府在此時所扮演的角色便相當重要。
考量到德國的歷史因素,由於其思想模式為歐洲大陸式的福利國家,其左派的成份較重,故國家對於干預勞動市場的政策其實也已經行之有年,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所謂的「短工津貼」。而其短工津貼的實行方式便是讓企業的的工作時數能夠暫時縮減(因應訂單委縮),而政府則是發放津貼使得勞工在過度期間能有工資的補償,不因其而解聘勞工。而其發放的模式為先由雇主給予勞工薪資後,再依照規定去向政府請領津貼,其形式有三種:
一、景氣因素的短工,期限最多至24個月。
二、季節性質,氣象有些行業在某些季節會有工作量較少的情形。
三、勞工轉換新工作期間。
而其實台灣當初企業面對訂單減少的應對方式-無薪假,也有類似的效果,但企業在減少工時時卻沒有受到補貼,亦即德國政府在這方面的介入較台灣政府多,台灣偏向放任市場來做出抉擇,在用失業保險來涵蓋那些已經被解僱的員工,而在職者則是面對減薪的狀況,這點德國的作法便顯得考慮較周全。因為短工津貼具有「不必解僱勞工」的好處,對於勞資雙方而言,解僱後的再次僱用將會是一個難題,對勞工是一個重新與就業環境磨合的時間、金錢上的浪費;雇主也必須重新招募員工,更何況「解僱過程」中存在許多需要辦理的環節,能盡量避免當然是最好的。不過,若是員工當初與資方之間有所謂的優先僱用的條款則助於資方的搜尋合適人力的時間縮短,但總體而言,成本仍然是存在的。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2.5 台灣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