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3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期中實習週誌11、12、13
2009/12/16
社區參訪報告心得
去年由於修課安排緣故,所以並沒有修社區這門課,使得組內變成我是最老的學長。原本以為跟學弟妹同一組會有不適應的地方,但組員意外的相處融洽,更有趣的是組內有一名對岸的交換學生,在意見的交流上也更豐富更多元。
由於我並不是臺北人,長潭社區對我而言是個很陌生的地方,起初聽到時甚至以為是金瓜石「長仁社區」,由於自身很喜歡北海岸的感覺,也常常到金瓜石、九份或是萬里等地方遊憩,曉得參訪社區是在海邊時其實滿高興的,特別對海邊有莫名的喜歡。而由於自身也是從小在鄉下長大,在修課時所受到的衝擊也許比較沒那麼大,因為社區這門課往往都會牽涉到一些地方利益的事務,也許相較於其他課程是比較現實面一點,但也反應了台灣社會的真實一面。
社區的參訪也相當的輕鬆,組員也有兩位攜帶了手持攝影機,邊走邊紀錄整個旅程的感覺很棒,而原本比較不熟悉的的關係也從彼此中的互動中逐漸加溫,倒也和樂融融。訪問社區發展協會的幹部時對於社區的處境也頗為同情,因為這邊不是明星社區,也不是一般都會中的「社區」,僅是一個在偏遠海邊的一個小聚落罷了,即使有公車經過、近年的開發,整體給人的印象仍是很純樸的。由訪問也得知這裡的居民以前的生活如此的辛苦,從日據時期開始就是弱勢的一角,從殖民建設的北電(居民甚至也已經快忘了這個電廠),到現在的海洋科技博物館,亦或是「重生」的北電,居民的意見撕呼都很難傳達出去給外面的決策者知道,儘管他們現在已經有了發展協會,儘管發展協會的理事長還是地方的有力人士。
我認為社區的事物就該某種程度的交給社區的居民來決定,甚至是周遭可能對於社區的外來發展有威脅性的事物都應該被社區的檢視,體現公民權,可惜他們的力量不強,也沒有什麼利益團體在背後撐腰,只是默默的承受這數十年來為了台灣經濟發展而施加在他們身上的擔子。有垃圾了,有社區旁的掩埋場撐著;要電力了,有社區居民的肺撐著;要噱頭了,垃圾也可以變成黃金,潮境公園的開通固然令人振奮,但社區的居民到底享用到了什麼?自主權力與效益的澤被可說少的可憐,連鄰近的深澳港要擴建碼頭也連帶受影響,但政府單位一意孤行,宛如一把刺刀插到北台灣的咽喉裡,北海岸也會哭泣吧!
離開社區時也去攀登了附近的101高地(七斗山),視野非常的好,甚至有許多蝴蝶的出沒,小組裡頭有人很怕這些小蟲飛舞的姿態,但我卻很高興在台灣這樣的環境裡還有他們舞動著,也只有他們還沒背棄這塊土地,繼續的繁衍。往東方望去,常去的九份小鎮近在眼前,基隆山上積著一些雨雲,很低、很灰暗。如此好的觀光資源沒有被好好把握住真的太可惜,長潭外的海蝕平台,鬼斧神工般的怒號,這裡應該可以更美的,天然資源如此豐富的這裡,卻可能被卸煤碼頭而影響海流,魚類藻類可能就此絕跡;往後在九份的茶坊上坐著望向海灣,突出的人造建物想必煞風景的。長潭社區也許很小,但是他所遭遇到問題卻像是台灣近年來對於環境的政策、海洋政策的縮影,也現實得很。
2009/12/03
行政院勞委會期中實習週誌09、10
2009/11/20
行政院勞委會期中實習週誌08
2009/11/11
行政院勞委會期中實習週誌06、07
2009/10/26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期中實習週誌05
2009/10/25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期中實習週誌04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期中實習週誌
實習時間:十月十三日、十月十四日
實習學生: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四年級 陳韋翔
待上週的討論架構成形後,我們便開始決定在各個項目之下可能會有哪些服務的輸送項目。起初不排除的是以「服務據點」的方式來分類,如在醫療與職能復健下的各個項目,便可以如職業傷病診治中心、工作能力強化中心、一般所屬醫院等場所來劃分服務的類別。不過考慮了服務的呈現方式可能過於隱晦,仍然會以「服務項目的直接呈現」來作為手冊的編輯方針。
而在手冊的服務連結方面,有別於之前的條列分明的陳列,我們也希望能突破性的發展出「服務項目間的連結性」,也就是讓職業災害勞工在看到手冊時能夠深入瞭解他所能得到服務是什麼?而各項服務之間的關聯性在哪,就一本內容和善的手冊來說,這是絕對必備的。例如,在社會復健方面的勞保給付或是津貼項目繁多,令人眼花撩亂,而如能在各項目結尾處設置「參照…」的小提示,將可讓手冊更為易讀,實用性也更高些。而在各服務項目中,也希望加上如「Box」之類的小範例,讓整個內容生動化且活潑,用言簡意賅的例子便能傳達出法條中規定的意涵。一開始的目錄也將會採取「傳統目錄形式」與以「服務層次(順序)類別劃分」的目錄兩種,讓勞工朋友翻閱時可從不同的需要來找到自己目前的適用狀況,增加手冊的實用。
儘管如此,在「三大方向」下的各個服務項目之決定也領我們大傷腦筋,由於部份的內容跨越不同專業,如職能治療、物理治療、勞工關係等學門,僅在社會復健中的內容與社工所學較有關連,一開始時對於一些名詞的定義或是詳細的治療內容、福利的意含所瞭解的也不深,的確造成手冊的編輯過程有點障礙。另外,有些服務內容的項目涉及過深,較難以抉擇是否能放在手冊之中(可能內容過於繁瑣)或是處於某個項目之次項目,這也是在下星期之前我們必須儘快釐清的部份。
而在星期四的下午我們也參加了勞委會內部「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之法規研討會,而恰巧此次也已經是歷次研討會的尾聲了(之前的時間不允許)。研討會的內容與我想像並不太相同,各個委員們對於法條的內容其實意見也不是太多,尤其是每次的異議也幾乎都是某些人提起,而可能也因為修法程序已經到了尾聲,多是執著在一些詞語上的訂正或是語意的通順與否,對於整體的法規方向來說並沒有太多影響。而在諸位委員的修訂過程中,也不乏引用到期他的法條內容加以佐證,若是對於其他法條不甚熟悉,在過程中必然也會遭到一些阻礙。故充分理解勞動相關法規也是未來的必要任務之一,對於編制手冊也會有些幫助!
2009/10/18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期中實習週誌03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期中實習週誌
實習時間:十月六日、十月七日
實習學生: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四年級 陳韋翔
這星期主要探討內容以權益手冊的編纂的前置流程為主要,光是在手冊的內容編制的大綱與何種呈現方式上就已經耗去了不少時間。陳科長希望我們能參考先前勞委會編制的「就業補給站-我失業了該怎麼辦?」之問答集的風格來作為我們之後權益資源手冊的方向。的確,該手冊的內容顯較往常的手冊內容活潑許多,而且搭配上生動的插圖以後顯得更為親民,再加上其為彩色印刷,整體的質感也提昇很多,不失為近期政府宣導手冊極佳的典範。
一般來說,傳統手冊往往具備著下列的一些缺失,導致欲推廣之政府、民間機構單位的美意盡失。
一、內容過於僵硬化
最好的例證即是多數資源手冊之內容與法規來源內容幾乎沒有差異,幾乎可說是原版copy罷了,內容親和度自然是欠佳,許多法律專門術語導致民眾很難利用該本手冊,遑論依照手冊內的資源連結去得到幫助。故這也是本次職業災害勞工資源手冊的編輯重點之一,內容務必簡潔且易懂。
二、與民眾的互動
傳統手冊的呈現方式多為條列方式,雖然某種程度上較為清晰,但再加上上一項的缺失,即是變成僅是將法條內容剪出並加以排列,對於法條內容較瞭解者,此種方式並不會有太多障礙;但是若先前皆未接觸過者,必然難以閱讀。在「就業補給站」中,受委託之律師除了對於勞動法規掌握程度相當高以外,在手冊的編輯上也十分用心,有別傳統,他採用了「問答」的方式來切入,並對於各個服務的內容做了說明,可說是政府宣導品的一大突破,也贏得前行政院劉院長的賞識(適逢金融海嘯後的失業問題湧現)。
前述的優點似乎相當完美,但在我們組員的討論下,卻又認為這樣也不一定就是好的,可能會有下列缺失:
一、過於矯情冗長
由於問答式的內容一開始必定要先說明服務的本質、內容與最重要的「可服務對象」(我能不能申請?)因此,將會有許多頁面浪費在一開始的服務介紹,如此,對於對法令有點認識的民眾而言,太多他不一定想看的資訊充斥,將會我們第一個面臨到的trade-off,如何在適當的比例中拿捏,既讓內文顯得有政府專業卻又不流於浮濫說明。
二、問答的思考限定
從「問題」的方向(problem-based)來說明或許降低了理解的門檻,但也限制了民眾徹底瞭解內容的罩門,問題的涵蓋面是多大?如此,第二個取捨便在這裡,問題是要以經典程度或是全方面來作為審定基準?而太多的問題導引是否也會將民眾的思維做了某種扭曲,變成手冊的奴隸?當然,至此有些言重了,但也是手冊的編制務必要注意之處。
而從以上也不難發現,在一個編寫範疇與風格上,我們也討論了許多,但是由於彼此之間也暫時沒有一定的定論,故後來也先將此議題擱置,先把「該寫些什麼」的問題解決將是會比較重要的。而在與科長的討論過程,決議會把整個服務架構包涵了三個部份,分別為「職能復健」、「社會復健」與「職業重建」,而這其實也是勞委會內部原先預定的方向,然而,如何在這個基礎下作到更好的服務關係連結,作到一個整合性的權益資源查詢也是後來必須要去深入討論的部份。
2009/09/29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期中實習週誌01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期中實習週誌
實習時間:九月二十二日、九月二十三日
實習學生: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四年級 陳韋翔
第一天的內容由陳德進科長的開場白揭開序幕,主要詢問了「為什麼我要來勞委會?」及我對勞工業務的一些看法,科長也交給我關於勞工福利處組織架構資料,內容包括了他們最近的業務操作內容,主要是著重在辦理職業災害個案主動服務計畫(舊稱Family Assistance program)與最近的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的進一步修正。雖然之前曾在台北縣政府勞工局實習過兩個月,但由於當初跟的是勞工組織科,工會部份算是熟悉,而在勞工福利相關的議題大概只有職工福利金與身心障礙勞工的職業評量部份,職業災害後重建的領域還算是新穎的,不過,也希望能就以往的經驗在嶄新的議題上能有更多的發揮。
勞委會這裡有個特色,就是員工皆能自由的參與會內所舉辦的講座活動,藉由演講活動也可以增進員工的基本見識與工作能力。第一天的講座是勞委會綜合規劃處的一名員工前往倫敦政經學院的「全球化與管理效能」研習課程分享,在前往英國之前,參與成員都必須先在國內接受一個星期的講習並做好完善的準備,才能應付接下來三個星期的研習內容。老實說當下還滿羨慕的,畢竟LSE為世界的頂尖優秀學校,任何一個聽過大名的人想必都想去膜拜一番!而我也是第一次聽過有政府的研習跑到這麼遠的地方,一般以前的印象似乎都僅在國內。然而,針對台灣政府的需求,LSE方面則設計了三個module以供學員研習,包括了三方面:
1.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and skills enhancement.
3. Enhancing efficiemcy through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public sector efficiency.
可想而知,課程的內容十分豐富,而要在三個星期內講演完畢也似乎有點急迫(每日約am9:00~pm4:30),不過從主講者的侃侃而談之言論也可略知收穫頗豐。較為可惜的是在分享研習的場合上,礙於時間的考量,講者簡報內提及的課程內容並沒有說明完畢,裡頭提及的組織決策與策略規劃應該都是需要提及的重點項目,以LSE的管理長才,應該是有著與國內不同層次的見解才是,就一個效益最大的層次來看,或許應該更審慎的安排同仁的研習分享研討,畢竟這是非常珍貴的經驗!
第二天也適逢了經濟經貿談判處所舉辦的ECFA的內容講解,而我早已經對此議題有著很大的興趣,決不能錯過與政府相關決策人員的面對面對談。由李代表所帶來的「台灣經貿發展現況、危機及洽簽ECFA之策略」講演算是從淺入深,一開始先講解了之前的金融海嘯發生的狀況以及對於台灣影響,而跟勞委會比較相關的部份在於失業率的大幅攀升,對台灣總體經濟的衝擊。就我的認知,至今,世界各地都已經開始有了「區域主義式」(Regionalism)的合作關係,當然,最主要的合作利益還是在於經濟活動-亦即國際貿易。自歐洲共同體到現今的歐洲聯盟,歐洲為二次大戰後的區域主義濫觴,至少,在當初也是為了與美國有個抗衡的力量,以至於在國際上不被美國全然主導。到最近的東南亞國協所協議出的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的成立,中國、日本與韓國等東亞強權也已經與東協達成關稅協議,的確,對於台灣的產業與勞工朋友們,這無疑是個警訊,事實上早已經是既定事實,僅僅是台灣早或晚去面對的問題罷了。而台灣的產業結構與韓國又有極為相似的態樣,若是因此導致台灣的出口劣勢,勢必在未來會有劇烈的產業轉型要去面對,包括了產業升級、產品如何加值、品牌建立等問題,絕不是台灣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可以反應。
李代表的立場自然是幫助政府背書,也是近來馬政府大力推動的一個重大政策方案。就政府立場,ECFA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墊腳石。該怎麼說?亦即,在與中國當局簽訂ECFA後,其他世界上與我國交易關係密切之友邦便可順理成章的與我國簽訂雙邊貿易之FTA。此論述極為理想,但與會的勞委會同仁想必不是這麼單純的認為吧!從產業勞工面影響來看,經濟部仍未能提出一個令全民可以信服的評估方案,且明顯的推廣不力,檯面上要洽詢全民的意見,但私底下民間百姓瞭解仍然不足夠,姑且不論台灣最近的民主後遺症-「apolitical syndrome」,此對於台灣民生如此重大影響的政策應該有透明的議程程序才是。由於在場有多人響應發問,我也當場向李代表詢問關於未來的協議承諾是否可能保證?有鑑於中國方面在國際或是兩岸的耍賴與檯面下之手段,我方已經拋棄了有主權含意的FTA,改採用FCFA的方式真會有強制效力嗎?有人也也許會認為港澳簽訂了CEPA後也還算ok,但是,台灣的地位與港澳可以相比嗎?歷史痕跡與內心糾葛就這麼簡單即可消弭?不禁發人疑竇!ECFA倘若簽訂,台灣若是面對中國方面的毀約,政府能勇敢站出來為了全民爭取嗎?如果答案皆是「總是要選個方法要作,總不能坐以待斃吧。」那麼如此一來,協定之僵固特性會不會使台灣盡失籌碼,完全落入中國方的經濟禁錮之中?我想答案並不會這麼簡易吧!
2009/08/28
一個有趣的搜尋引擎-Wolfram
wolfram可以說是一種很特別的搜尋引擎,或是換個角度說,他應該不能算是搜尋引擎。比較正確的定義可能是「一個提供快速解答的統整網站」,他的查詢結果並不是成堆的網站結果,而是具體的你可能想知道的(或是他能提供的)資訊作一個簡易的排列整理,讓人一目了然。
在中文維基百科中有此一段敘述:Wolfram Alpha的創新之處在於,它能立刻將你要找的東西送到你面前,而不是像Google那樣,只是把「可能相關的東西」展示給你。Wolfram Alpha在搜索處理機制上,也和Google不同。Wolfram Alpha強大的地方,除了它信息處理和提取的能力,還在於其通過推理機制在知識庫中尋找滿足條件的條目,更在於它與眾不同的強大計算能力。從以上的敘述大約可以知道了wolfram的基礎運作模式。
而實際上Wolfram該如何使用呢?
先到了Wolfram的首頁後可發現,其實與google的搜尋方式有點相似,但其實真正操作起來又會有點不同,以下則以搜尋結果來介紹。
1.輸入「taiwan weather」試試看!便會出現這樣的畫面。(點我)裡面的資訊之豐富真是令人訝異,從最新的溫度顯示與天氣概況甚至雲層覆蓋狀況,到後面的weather history and forecast,都已經有點偏向「氣候」的內容了,而不僅僅是天氣而已。且介面上也有選項可自由挑選,如氣候觀測的長短期間、資訊完整度等,不勝枚舉。
2.輸入科學名詞「碳」、「carbon」畫面上馬上呈現碳元素的基本資訊,包括元素週期表、原子量、常見化學組合式等,內容包羅萬象。另題外話,此網站的開發人Stephen Wolfram為物理學家,故數理這方面資料質量應該會比較可靠一些。
3.可輸入數學方程式。這點真可說是他的強項了,而且出來的結果真是令人噴飯,連partial都幫我們算好了XD 例如:cobb-douglas形式的生產函數。Q=L^0.75K^0.25 真是太太酷了!幾爸婚!輸入3x-4y+6xy=0之後,還幫我們畫出圖形來了,連y的solution都出現!
不過最酷的還是微積分...我亂出的題目...自己也不會 integral 3 to 10 (lnx^2+5sinx^0.5)dx 他還是很老實的解了出來XD
如果覺得上面找到的結果還不錯,底下有一個按鈕download as PDF可以把頁面輸出成為一個檔案。
感覺這個知識庫的應用層面相當廣阿!尤其當需要自然科學方面的資訊會很合用,順便一提,這個搜尋一定要輸入英文才行,大概是目前比較麻煩的地方囉!
2009/08/26
2009/08/20
Google Map 台北街道景觀 上路!
而台灣目前上路的範圍仍是以台北都會區為主,加上旁邊的三重、板橋、中永和、新店、淡水等些微地區,可以算是為了全面上路的暖身,是個beta。
而後續台灣會加入街景服務的縣市大約如官網公佈:
County | City |
---|---|
Changhua | Changhua |
Lugang Township | |
Hsinchu | Hsinchu |
Hualien | Hualien |
Kaohsiung | Kaohsiung |
Pingtung | Pingtung |
Taichung | Taichung |
Tainan | Tainan |
Taipei | Keelung |
Sanchong | |
Taipei | |
Taitung | Taitung |
Taoyuan | Taoyuan |
Yilan | Yilan |
男六、男八宿舍附近,有一位同學正好被照下來了,噗噗
檢視較大的地圖
台灣科技大學,科科!
檢視較大的地圖
生態池旁邊的小橋附近,這裡面應該不是用車子拍的,懷疑是類似腳踏車的拍攝法
檢視較大的地圖
建國高級中學,還滿屌的~
檢視較大的地圖
中正廟堂與自由廣場
檢視較大的地圖
戒備森嚴的總統府
檢視較大的地圖
西門町
檢視較大的地圖
帝寶豪宅
檢視較大的地圖
東吳大學
檢視較大的地圖
關渡平原,台北市內難得的鄉村景觀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9/8/28 補充內容 路線規劃也有街景可看!

2009/08/17
台大大熱門,後來呢?
關於「台大、分數」新聞搜尋結果
98年的大學指考於日前放榜,今年的錄取志願序又是大家熱門的探討話題,尤其新聞記者絕不會放過。而今年的志願排序更是打破以往的既有觀念,不同的角色對這訊息當然也有不同解讀,有人熱血、有人嗤之以鼻,也有人不可置信,更有人批判大家只重視普通體系,對技職不夠重視,不過這又是題外話了。
說到這個不禁又要講講小弟本人,當初的選校不選系決定的確在大學生活的一開始五彩繽紛,不過最核心的問題往往不是榮譽問題,而是退路問題。大學的終點畢竟面對畢業,而學生畢業之「頭路」往往會影響人一生的安排與發展。常言道:選科系影響四年,長期而言,是影響一輩子!能說科系不重要嗎?On the other hand ,能說念哪間學校不重要嗎?答案有很多,但絕對沒有標準答案,面對這種非常理的主觀選擇,沒有人能幫誰決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不論是清大校長仰天一嘆,「阿」了一聲,或是報紙上聳動的標語,某種程度都是一種諷刺,對台灣的腐化高等教育價值觀的諷刺。今天可怕的不是資工系與地理系的龍爭虎鬥,而是在台灣教育價值引導下,什麼時候可以展開質變?從早期的貶抑系價值,到現今的為台大獨尊,這歷程是什麼?家長與學校固然需要承擔絕大多數的責任,因為孩子是無辜的,從小大到的價值灌輸無非是家庭同教育體系打造起來的不朽傳說。志願序,也呈現出社會體系的改變。
如果問我,我當初後悔嗎?我現在可能會很心痛的說:「不後悔」,不是不想後悔,而是面對sunk cost凡人根本無能為力,能做的就是昂首闊步面對未來,尋找、利用自身的機會(opportunity),並避開威脅(threat),這是SWOT分析教我們的規劃模式。
數星期之前,一位父親的同事姊姊的女兒打了電話來,問我的系「ok嗎?」他想就讀。我很努力想分析,因為我知道不能剝奪任何一個人的選擇,也必須尊重一個人的選擇,但很可惜,社會也不會因為我才僅僅(18才)做出的可笑決定而給我豁免權利,讓我重來、讓我反省,畢竟這就是人生!這是殘酷的,任何人可能懵懂的接受社會的謬讚(哎喲,這科系威喔!)或是做好心理準備接受砲轟(哎呀,有沒有搞錯阿?),確實,台灣的大學生有超過半數以上並不滿意現在的科系。
在此先不論許多台灣父母認為自己的小孩都有「抬青椒城正」資質的絕症所導致的全民大補習現象(此為教改壓力之來源),就一個單純的選系法則來說,短時間內社會上階級層次是不可能改變的,任何事物都有先行者、犧牲者,任何科系的專業系統建立也是如此,只是大家都喜歡別人的小孩去衝刺,自己的小孩在後面乘涼,即便,國文課本都在講一些偉人故事或是跟你說魚兒怎麼往上游的神奇事蹟。
選擇(choice)是身為智種生物的特權,沒有選擇也就沒有自由,什麼是好的選擇、壞的選擇?那原po怎麼作?答案很簡單,想突破體制就要先知道體制的boundary,想改變社會就先瞭解社會,而不是像我自己以前一樣畫老虎畫蘭花,很虛幻的。
耶?到底選地理還是資工?靠!念醫學系才是王道啦!你說是不是?
參考:冷熱區別-踐踏大學科系的多元價值
2009/08/12
2009/08/02
Week5:週誌
勞資關係科的與勞工法律的結合度非常高,常遇到的爭議情況之內容衍生廣度也相當大,可能牽涉勞基法、勞基法實行細則、民法、就業服務法、勞委會函釋、法院判例等,可謂是在勞工局這些時日所涉獵之範圍總整理。與在外勞服務科的勞資爭議協調體驗有異,外勞往往不熟悉中文,需要由第三方的資源介入以協助其權益的爭取,故整體過程中是較為緩慢的,即是意思傳達上的不迅速。且外勞部份的關係也較為複雜,因為外勞皆是由人力仲介公司所引入,故有時發生問題的責任歸屬可能也較不容易界定。而本國的勞資爭議關係則多為簡單的雇主與員工之間的關係,語言溝通上也快速便捷許多,相對可能會發生火爆情形之機率也隨之上升。
以下便以個別案例的方式來呈現:
勞資爭議1
此案內容為公司與其聘用之司機間的爭議,主要目的為取得資遣費與非自願離職證明書。勞方認為他在無預警的狀況被雇主解僱,並提出上述之目的。資方方面的陳述則認為是因為勞方的工作態度不好而決議解僱之。在聽取完了雙方意見後也發現,其實勞資兩方的爭議點沒什麼交集,或該說兩方都自知理虧而發言時略有保留。勞方說他在請假時已經考慮到公司方面的便利性,並有與另外兩位司機告知,認為公司不應該就這點而強迫他離職。資方則不以此點作為論點,主要聚焦在勞方平時的工作態度不佳,且平時發表意見時對資方(出席者為公司負責人)不甚尊重,常常「一言九頂」,非常自以為是,故才做出此決定。
站在整體的立場,其實資方的言論對於今日的協調目的沒有什麼幫助,因為資方在無預警的情形下突然資遣勞工本就有其非議性,明顯違反勞基法之規定。依照勞基法第十六條內容,勞方是屬於工作年資三年以上的勞工,故應於三十天前即先作預告動作,通知勞方資遣訊息,並應該開立非自願離職證明書給予勞方。這方面資方的處理程序明顯有問題。
最後的協議結果由勞方的主張獲得兩造採納,資方願意依法付出資遣費與開立證明書,協調算是成立了。
而陳運忠協調員最後也幫我們做了總結與解釋協調內容,針對協調技巧與資遣費計算說明。協調員提醒我們剛才的狀況其實不難處理,但身為協調員最重要的責任即是盡量別過度介入兩造的協議過程,或該說「影響」。作為一新手協調員常會犯的錯誤便是過度的提供意見,變成了「仲裁員」、法官性質,會議過程中急著想做出「判決」(judgement),便容易落入陷阱之中。尤其是面對較有心機的勞資雙方,可能發生以操控協調員的政府權威來對自己的論點做出有利辯護的情形。
另一方面,觀察勞資雙方的心理因素也是一個成熟的協調員該有的技能。誠如上面的例子中,勞資雙方都有誘因對協調員說明不透徹,故意隱藏真實的爭議情節。因此,在調解過程中,雙方提出的要求或是從兩造的堅持度上,有時是可以從中看出端倪的。若是如此,像是勞方提出的資遣費、資方的態度攻防都可經由協調技巧來使雙方互相退一步,更可能促進協調會議成功。像在本案中,資遣費的計算遵照新制的一年-半個月來估計,而勞方的服務年資為三年九個月,最近六個月的平均薪資則為33000元,最後和議的金額為一期16000元,以三期支付,故總額為48000元。若真錙銖必較,其實此金額是略少的,但由於勞資雙方也無異議,故最後雖以低於法令標準的額度通過(此為允許的),協調也成立。
勞資爭議2
此案的主要訴求也是關於資遣費用的請求與非自願離職證明書的開立。勞方為在公司工作已久的會計助理,資方則僅是派出公司高層幹部代表,負責人並沒有親自出席。勞方主張因為該公司於去年十一月時頒布無薪假之公告,依照公司營運狀況,不定期會有無薪假,而今三月起又開始全面減薪10%,勞方認為此舉不僅違法,且本人也無法忍受。資方則主張無薪假與調薪措施是為了因應大環境變化,保全公司的手段,不會一直永久實施。且若是勞方不同意或無法忍受,應該在當下就要提出異議,不至於拖到現在才向公司抗議。另外,勞方於當初離去之時並沒有做好職務交接之手續,使公司本身措手不及,公司也還沒為了這點而追究。
先來檢視勞方的主張,勞方的論點在於公司違法處理減薪與無薪假的事宜,並沒有事先與公司員工集體開會討論,故為資方之過錯。資方此舉動的確違反了當初勞委公告之規定 。勞方根據勞基法第十四條第一項第五款的規定:「雇主不依勞動契約給付工作報酬,或對於按件計酬之勞工不供給充分之工作者,得無須預告解除勞動契約」由於資方的措施已經違反此規則,故勞方無預告離開工作崗位視為合法。而由於為「非自願離職」,勞方也有權利向資方要求資遣費與非自願離職證明書。資方則反應表示,勞方若是在今年年初即感覺不滿,應在當時就提出,也就是經過了這麼久才提出抗議,不免讓人不解。而公司方若要追究因為勞方的無預警離職帶給公司的損失,勞方勢必也得承擔民法的損害賠償責任。而勞方又沒有將辦公室的鑰匙歸還,導致整體人員進出不便,故認為勞方也不是全無責任,不能全將過錯歸咎於資方。
從法律面來說,勞方的確有權利向資方提出資遣費的申請,因資方確實違反規定。而在勞工的應盡義務方面,勞工有必要完成職務交接,這也是勞動契約的附屬義務。不管如何,本案件中的情形較為複雜,而由於勞方的年資較長,資遣費的金額當然較多,勞資雙方在最後也都為了這金額僵持不下,根據勞方的自行試算額度,資遣費多達二十九萬元,但是由於他將伙食及加班的常費都算入,而這方面的工資認定上也較為麻煩,最後也和議以日薪八百元,合月薪二萬四千元來計算資遣費。而年資期間也跨越了新舊制度的銜接點,在協調員的協助試算下,以二十一萬八千三百三十三元作為門檻。但資方則認為勞方需要退一步為資方著想,因為這樣的金額也滿難向公司交代。因此,在雙方都不肯退一步的狀況下,本次的協調並不成立,可能會走上司法途徑。
回顧本案件,其實勞資雙方在法律面也未有誰具較大優勢,因為兩方都有責任上過失,且鬧上法院訴訟成本浩大,花費的時間也不比私下協調快速,更甚之,也傷了雙方和氣。協調員不是不懂這個道理,也良性的勸解雙方,希望別再這種節骨眼上著墨太多,一切仍以和為貴,大事化小才是。我認為,資方的和解能力也不佳,從頭到為一直處於劣勢,對於事件的議價力(bargaining power)也持續的呈現低落,相較之下,勞方的氣勢凌人,也舉證較為充足。至少資方可以在勞方的過失面加以主張,也許會加速催化調解成立;另外,資方也遲遲不肯提出分期的方案,明明不願負擔如此大的金額(自行提議能否十八萬即可),但是又不敢決定分期的詳細內容,即便勞方有試著提醒資方。回歸原點,也許是因為資方的代表之「代表性」不足,而造成了協調的過程阻礙重重,資方的真實意見也難以全然表達應是主要原因。
於勞資關係科的尾聲,我們也嘗試了之前一直不敢實行的電話諮詢,由於電話諮詢需要對法令的內容更加融會貫通才能順利回答民眾「天外飛來一筆」的題目,第一次的諮詢體驗當然也是戰戰兢兢。而實際接過電話後才發現其實也沒那麼困難,因為旁邊也有其他的志工與夥伴們可隨時幫自己尋找答案或是代為回答,有了靠山後,自然也較有恃無恐。教授了民眾的提問後也不經意發現自己比起當初剛來勞工局的「新鮮人」身份比較起來,似乎也有些成長了,回答時的專有名詞解釋、自信心等也都進步不少,誠如前面所提到的,這也是一個月來的歷練總驗收吧!
Week4:週誌
一開始覺得奇怪,由於轄區範圍明明為台北縣,但是ok超商總公司竟是在台北市境內。關於這點,李科員向我們解釋關於當初抽驗的單位其實是樹林的ok超商,但由於直接到總公司查取資料會比較方便,故會發生這種轄區上的跨越情形。而其實非常多公司的總部都在台北市境內,故訪查時還滿常遇到此類狀到達目的地之前,科員也與我們聊了很多關於他業務上的工作內容,以及他個人的心路歷程等,相當親切。
Ok超商的總公司位於信義區的松德路上,經歷一番波折也找到了實際的所在位置。科員提到如果像是這種先行提醒的檢查,廠商的準備往往較為周全,資料也整理的相當好。而也果真如科員所述,薪資副理相當快的出來接應我們,手上也抱著一大疊的資料,看來準備相當充分。一開始由科員手上的基本問題開始發問,包括想要抽查的兩家分店的人員出勤表與薪資紀錄表,從中可以看出員工的出勤狀況是否有與實得薪資不符,並詢問員工一般情形時的福利狀況,像是颱風假期的出勤、上班遲到的認定與懲處等。科員也在檢視過相關資料後,將其遞給我們查閱。過程中廠商代表都相當配合,也不時與科員話家常,讓氣氛沒那麼僵。整個過程花費了大約1個多小時,據科員表示,這樣的檢查時間算是較快的了,有些不配合的廠商,光是用資料的拖延就可以耗掉5、6個小時!在這樣的情形下,一也往往僅能檢查一間到兩間左右。
而今天拜訪的ok超商還算是具有較大規模的公司行號,若是檢查的對象是餐飲業或是一般的商號,有時候環境是不會太好的(可能沒有正式的桌椅),而這時科員也是要硬著頭皮繼續處理,不禁讓人佩服他們毅力!
後來就是在身心障礙就業輔導科的第一天,而負責人已經安排好了再次前往五股育樂中心的行程。有別於上一次的陣容,這次有兩位來自勞保局的實習生加入我們的行列。在五股迎接我們的是職業評量輔導中心的工作人員們,由主任來為我們介紹在此處的業務。主任相當熱情也很認真,不僅製作了簡報,講解過程也感覺得出相當盡力。從此處的緣起開始,為政府委託育成社會福利基金會所辦理,從91年展開為身心障礙者所服務的職業輔導評量中心,主要業務就是幫助身心障礙者的職業相關能力,透過與他們會談與使用測驗的方法來釐清身心障礙者的就業能力,達成職業重建的工作。
簡明的說,這些措施可以搭配著庇護性的就業服務來實行,而育成基金會下也有著庇護工場可供身心障礙者就業。這邊也接受其他單位的轉介,例如就福單位、學校、其他庇護工場或是日間照護機構。而服務程序大約可分為以下:
研議開案 評量… 說明會議 結案 追蹤
過程中的時間其實非常的急迫,從開案到結案之間僅21天左右,過程中若是沒有共識還有從各個領域專家所組成的顧問團可供諮詢。在結束案子後,要持續的追蹤三次,以測驗其成效。而整個職業評量的過程其中非常的倚賴各個領域的搭配合作,像是主任自己就是物理治療學系出身,在醫學的名詞上敏感度就會比較好,也可輔助員工判斷身心障礙症狀。
較為有趣的是,他們還會有外展的服務(一台服務車輛),而主任也談笑風生的闡述關於他們經驗,尤其是到了不利於沈重的測驗工具搬運的地形,往往都弄的工作人員手忙腳亂。但是從他的滿足神情來看,相信能幫助到需要這類服務的身心障礙者才是他們最大的快樂吧。
在聽取完主任的精彩簡報介紹後,我們也實地參觀了他們剛剛所提到的施測工具。像是有針對視覺的測驗、手部細膩度的測驗、作業流程的模擬試驗等等,也聽到了許多接受職業評量的身心障礙者不合格的案例,像是可能會在某些項目上停留太久或是無法雙手搭配其用以增家速度等,這些都會影響他們後來能夠就業的類別與報告結果。
整體來說,就業輔導評量的建立對於有意願就業的身心障礙者確實有所幫助,而目前的最大弊病可能在於其費用高昂,一份報告與整體測驗的成本可能高達萬元以上。在這部份負擔主任倒也沒有特別提到。但若是由身心障礙者家庭自行支出,是否又會造成服務的輸送困難呢?
下午的行程則是在庇護工場度過。庇護工場離中心不是太遠,仍在五股工業區裡頭,與其他間公司和工廠在一起,外觀上並不起眼。第一間造訪了慈育庇護工場,主要的業務內容是烘焙作業。一進門便是陣陣的撲鼻麵包香味,與兩位親切的喜憨兒店員迎接我們,而場長也出來迎接我們並把我們帶到主要的生產區域-二樓。這時間剛好也是員工在做體操的時間,害羞的員工看到我們數人突然造訪,不免顯得十分羞澀,但也提起勇氣向我們問好,相當友善。場長相當熱情的幫我們介紹慈育的歷史,與他相當自傲的營業成績。一般來說,庇護工場的產能比起一般工廠低落,將會造成庇護員工在市場上較沒有競爭力,產品銷售量不好,場長在這方面相當的努力,由於他之前便是在私人部門工作,故他對於行銷手法非常有自信,也認為這是他唯一能幫這些庇護員工作的事情。場長的熱情令現場的人都相當感動,而最後離開時大夥兒也幫他們的業績做了一些貢獻,讓我們對這群勇於面對現實挑戰的身心障礙者致敬!
接下來到了下一站,慈佑庇護工場。這是由心路基金會所承辦的一間洗衣工廠,內部與剛的烘焙廠相當不同,裡面充斥大量的大型清洗機具,而成堆的衣服也攤開在我們面前。場長是一位年輕的男生,對整間工廠的運作流程也相當熟悉,從一開始的洗衣程序介紹,到後來的燙平、整理程序,一步都不能馬虎。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應該是快速的蒸氣烘乾機,搭配襯衫的形狀,一次蒸氣過程即可完成烘乾與熨斗整平的大略功能,而中間的工作人員再由手動的熨燙來作細部的調整。較高功能的庇護員工即可調派中央的手動整理區進行較為細膩的工作,不過大多數的工作仍然由師傅完成。
慈能則是一間專門製作餐飲的庇護工場,主要的業務內容當然就是提供用餐時段的餐飲服務與便當的配送。場長表示大多的業務都是由外送便當部份得來,內用的用餐營業額並不是很高,可能大約三分之一強。主要原因仍然是因為庇護工場的位置太過隱密,一般人實在很難臨時起意造訪用餐,所以大部分都是老客戶的光顧,客源也主要來自五股工業區內。但其實這點也毋庸置疑,一般時候外邊的人應該不會突然拜訪工業區吧?所以內用的營業量無法衝高也非常合理。因此,場長主要還是把便當外送當成最大宗的業務。值得一提的是此處還有兼賣一些二手的小東西,更有趣的是場長的海派性格讓我們對這些二手商品的售價嘖嘖稱奇,而最後離開時,大家的手上也多出了三支檯燈,算是對於場長大力促銷的回饋了。
最後一家庇護工場,慈惠,業務則是印刷相關。我們一行人到達時,印刷的工作部份似乎有點停擺,可能不是隨時都有工作可作吧?而場長帶我們到了二樓,樓上竟然是食品加工的部份,而中多的庇護員工也在樓上等著我們,應該剛好遇到了中途的休息時間。二樓的業務是糖果的包裝加工,即是把一些分散的軟糖集合成一包後,再去作封包處理,最後拿到一般通路販售。庇護員工中有一位員工特別可愛,場長也讓他出來跟我們互動,而有趣的便是他對自己的外貌很有自信。該名員工是自閉症的患者,在還沒來這邊工作時想必是比較不喜歡與人接觸的,在經歷這裡的就業環境歷練後,他的社交功能也強化了許多,對於工作上的負責態度也培養了起來。而今日的行程即到了尾聲。
在身心障礙就輔科的最後,帶領我們的承辦人讓我們幫忙整理了職業重建的個案資料。而再補齊資料的過程中,我們也忙裡偷閒的看了幾個案例,其中有從別處轉介而來的個案,也有自行找上勞工局的,更有從特殊學校畢業的轉銜計畫,當然,中途就失去聯絡的個案也不在少數。而之前在職業評量中心提到的職業評估報告也出現在有些個案的資料裡面,報告中對於個案的身心狀況、家庭狀況做了完整的描述與評估,最後便會對於個案可以從事的工作做出歸納與建議。而職業重建管理員可以針對個案研擬個別化職業重建計畫或是個別化教育計畫(IEP),這些部份也包括在我們整理的資料裡面。
下午則是參與了電話訪問的內容,主要的目的是想瞭解職業災害勞工在後續的復原與需求所做的調查。由於之前有在政大的選舉研究中心略試過身手,對於這種電話訪問並不陌生,但是時日一久,卻也有點戰戰兢兢,尤其這次的內容較為正式。實際電話訪問的沒有巷我想像的那麼不順,在打過幾通後竟也有點上癮,到了最後時還有點不捨。原則上大多數的電話都是「本人不在家」的情形,因為撥打的時間正值上班時間,若該名勞工已經回到工作崗位,不在家也是相當正常的,因此成功取得資料的件數也就不多了。不過慶幸的是自己沒被當作詐騙集團(可憐的夥伴被誤認一次),最後的回饋分享時,承辦人說一般人都可以從電話的語氣口音中得知我們的目的,看來我算是相當誠懇的吧!
回顧這星期,大多數的時間的都在身心障礙就業輔導科度過,而庇護工場的處境也算是相當困難,尤其成本過高造成產品價格上升,對庇護勞工便是不利了。既然場長把庇護員工也當作一般員工看待,那麼對於庇護員工的標準上執行就會有所難度。而庇護工場的存在永續目的也是應該要以能夠自行把產品生產並作到良好的行銷效果為目標,然而,有時一般民眾會購買庇護工場的產品往往不是因為其品質ok或是服務良好,可能僅是認為「應該」幫助、出自愛心的短暫購買誘因,因此便不能長久,民眾需要的絕對不是道德口號,而是讓庇護工場能夠有讓人「非去不可」、「企業欣賞」的因素存在,庇護工場的價值也才能彰顯,身心障礙者的就業也更能保障。
Week3:週誌
首先大家先被分成了兩個組別,剛好就是外勞科的兩個主要業務項目,查察與諮詢部份。外勞科的組織相當龐大,在勞工局的所有科別中為最多員工的,原因自然是有著相當多的查察人力,諮詢部份人力倒是沒那麼多。而正式的人員也僅有7名,算是外勤人員比例很高的部門。有別於其他科別的講演上課模式,外勞科則是提供了眾多的資料以供參考,包括了每次通報及檢查的表單彙整,以及工作管理調查表。
入國通報,即是外籍勞工進入本國從事勞務工作之前的通報作業。在入國通報書中會有外籍勞工的基本個人資料,當然,薪資與扣款的明細更是重點,決定了外籍勞工的實際薪資所得與該有的費用支出。像是在來台灣之前銀行的貸款分期負擔金額,由於當勞工來台灣這段期間,一開始可能會造成勞工家中無人可以負擔家計的情況,故一般都會先向銀行貸款以應付日常生活開支,而在台灣工作所得便要分期將貸款金額攤提。另一方面來說,此薪資表單以預防後續可能引發的勞資爭議,可以確保外籍勞工的確拿到他們應有的部份。法令中也有規定雇主不得扣留外籍勞工的存摺及提款卡,薪資也不能交給仲介業者後再轉交給外籍勞工,必須實際由外籍勞工本人領取才行。
關於違法案件也會經由查察人員的抽查或是例行訪查中發現,較多的情況都是犯了就業服務法中有關外籍勞工的款目,像是未經認可而聘僱外籍勞工與僱用外籍勞工從事非經許可之業務工作。有些外勞來台灣也許因為某些原因會脫逃到其他地方,在案件中也看到在瑞芳申請的漁業工作勞工,後來竟然輾轉在深坑被發現從事與漁業毫不相關的工作,當然,這有可能是上述的兩種原因中其中一種。而從事非許可的工作之外籍勞工更不在少數,像是家庭類的外勞此種情況就較為嚴重,科員也展示了相關的查察過程中的照片與影片,內容顯示有些外籍勞工在菜市場中賣菜、家庭工廠中間當臨時工人(或根本長期從事該類工作)、從事一般家務(業務項目為看護性質)等,非常誇張。而影片則是經由外出查察人員所拍下,片中許多外籍勞工在面對攝影鏡頭仍然有恃無恐,顯示其工作技能已經相當熟練,而這些影片也會在雇主否認其濫用外籍勞工時作為有力的證據。
認證方面主要辦理的業務即是外籍勞工即將離開此位雇主所需要的手續。根據法令規定,雇主應該14日內向地方主管機關提報終止勞動契約的申請。而在外籍勞工離開台灣之前,主觀機關有探求外籍勞工本人真實意願的責任。倘若有問題,則應該展開爭議處理,若最後談判破裂,台灣方面也會有收容的機制以防萬一。一般來說,大多的案子都能圓滿的完成,由勞工局人員代為確認過後,即可認可雇主的申請,並終止其勞動契約。
在外籍勞工的續聘與轉換雇主方面,最近也都有了較為寬鬆的規定。在符合了一定條件後,外籍勞工也可以轉換新的雇主以保障其工作的權益,以免因為雇主的意外變故造成勞工的工作困擾。而外籍勞工也可以以「三進三出」為原則,繼續續聘已經熟悉的外籍勞工,避免因為人員太快轉換使得工廠效率變差;家庭看護方面也因為續聘的合格時間延長,使得看護人與被看護人之間能有較長的感情連結,提昇看護工作的品質。
第三天則一起參與了勞資爭議的協調會議。資方代表沒有出席,而是由仲介方代表。勞方則是由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的代表,總計兩人。而想申訴的為一名菲律賓籍的漁業工人,主要的申訴項目則是關於拿回他的薪資明細表、arc與護照等證明文書,並指控仲介在他受傷期間並沒有給予他自由與良好的食物照顧。而外勞科的協調代表則坐在一旁,就之前我的認識,協調中介人應該是不需要有太多的意見介入的,果也如此。兩方的言詞往來頗為激烈,仲介方看起來像是經驗十足,回答起問題來也是較為熟練,面對勞方代表的指控有時也會不滿而略有口角;勞方則是針對勞工所提出的申訴之點向仲介方要求解釋說明。一開始以為勞方這邊立論應該較為有理,但在仲介方的回答後,方也似乎有點模糊了焦點,並沒有把問題點放在主要的訴求上,有時還會被仲介方的回答牽引,算是對於自身較不利的地方。而仲介方雖然佔了上風,並不代表其合理性缺乏,由於他對於勞方代表所提出的問題都能有合理的說明,反倒是勞方的銳氣到後來有些減弱,變成仲介方有點無辜。兩方從兩點左右一直談到了五點半以後,算是相當冗長的協商過程,而最後也算是有達成和議,雙方也釋出友好的態度,並希望能在這些問題點上做出共識。像是約定日陪同該勞工作健康檢查與進一的手術過程,還有後來雇主如何安排安置該名勞工等,整體來說算是個圓滿的結局。
在外勞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勞資協調的部份,由於之前往往都是紙上談兵,很難得有機會實際體驗雙方的激辯過程。而較為可惜的是勞工本人並沒有太多的意思表示,大多由勞方代表幫助他闡明,但是仲介方提出疑問時,勞工本人也不能自行回答,需要透過發一來了解,我想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2009/07/13
Week2:週誌
這星期延續了上星期的就業服務中心之課程,星期一由就業服務課的職員為我們解說關於就業服務課的實務操作內容與業務介紹。相較於職業訓練課,目前的就業服務課負擔的業務量較少一些,沒有承接暫時的中央或是內部的重大方案,以基本業務為主。上課中仍不免強調關於新的就業服務站台之設立,並針對北縣升格後的中央站台接收問題做了說明,理應是會把原本屬於中央的板橋、三重、新店等站台收回,由縣府自行管轄,另一方面也會整合原有的地方站台,並開始實施中央的三合一服務流程,由於目前台北縣的就業服務站台並沒有提供關於失業給付的的業務,導致民眾可能會產生跑了許多地方才能把一些相關的事件辦理完成的抱怨,故在未來,中央站台合併與新服務提供兩項目將會是就業服務中心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而就業服務課也有針對青少年假期時的打工安全作把關,包括了不實徵才的預防,求職防騙等業務,結合青春專案的執行,以達到保護青少年的目的。針對於青年學子即將畢業的求職準備,也有規劃了職業探索和校園宣導的方案,以盼能在莘莘學子尚未離開校園時即對工作職場有所瞭解。
在補貼的作業方面,就業服務課也負責了「求職輔助金」的計畫,藉由公益彩券的盈餘來作為執行之經費,以每次一百元新台幣為基準,並規定四次的領取上限。在後來實際走訪舊物服務站的行程也體驗到了現場實際發放求職輔助金的狀況。透過如此補貼方法,失業勞工的確較有意願走出陰霾而尋求工作機會。倘若能因此而使失業勞工到達就業服務站、獲取更多工作資訊,此政策之成效也就體現了。
在敝系老師,也是前任台北縣副縣長-林萬億教授的課堂中也上過關於大溫暖計畫的內含與實施的要點,有感於後續之政黨輪替,本以為可能如此美意的之政策就這麼消失,但勞工局也根據此計畫來規劃出-新希望關懷中心的設置,當然,這也結合了跨局處的資源系統,例如社會局,對於失業勞工提出就業扶助、助學措施、生活扶助與心理輔導的服務。
對於資遣通報方面,不同的適用狀況也會有不同因應措施,在以往的觀念中,往往離職的情況相當單一,在經過講解後才發現,相異的離職緣由也有各自的認定與處理方法,而判定所謂資遣通報之合法性與接受業主提出資遣通報的任務也由就業服務課所管轄。在工作人員分享中也體會了體制上的僵硬與現實中的認定有所不同,在原則上如果能從寬認定,也會依照情形之嚴重程度來加以認定是否違反規定。
第二天即是待在就業服務課的最後一天,安排了前往五股的就業服務站台的觀摩實習。地點位於即將進入五股工業區的五工七路上,算是一棟相當顯眼的建築。(其實也就是勞工育樂中心)由於在此之前都沒有實際演練或是參觀的機會,心情上是比較緊張的,熱心的站長也馬上為有點尷尬的我們帶位,並解說五股就業服務站的業務內容,而在實際臨櫃作業之前,先由個案管理員為我們解說他的負責業務項目。相對於其他的業務人員,個案管理員的工作內容與性質釋教不一樣的,也就是說可能不是與就業服務切身相關的業務,但是其重要性卻也不可忽視。針對個案管理的方面,社工領域的學生應該會較為熟悉的,而實際的講解內容其實與上課時的內容類似,也比較容易理解個案管理員在就業服務站的功能。不論如何,為案主評估與幫助其連結資源即是個案管理員的首要任務,在就業服務站求助的案主,往往可能是有多重資源上的缺乏的情形,即便就業服務幫助他找了工作,然而,並不代表案主的問題完全解決,很可能僅是一部分的片面解決,卻未能切入問題核心,此時,多重面向的評估是勢必要展開的。
在經過了個案管理員的解說後時間也差不多來到了中午,由於下午就業服務站將會舉辦現場徵才的活動,故站長希望實習生能協助他們的活動進行。結束了勞力密集的會場佈置動作後,有意願參與徵才的民眾也陸續抵達現場,我與另一位實習生-冠依,便暫時充當會場的服務台人員,接受民眾們的洽詢。在閱覽過實際徵才內容後,發現其要徵求的職缺並不是擁有優渥的工作環境與薪資,而僅是較為低技術層面的作業員。即使如此,對於失業的民眾而言,擁有穩定的工作仍然是值得他們追尋的。會場的服務工作雖然單調,民眾的問題儘管有時會令人煩躁(如突然集體劈頭發問的狀況),不知道為何,在整個過程中,卻也感覺自己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心情也愉快了起來。看著求職民眾順利的把自己的履歷交到商負責人員的手中,那種成就感也是難以言喻的。
在服務台的業務告一段落後,我們兩位變成會去臨場演練櫃台人員的作業程序了,即使之前有熱心的櫃台阿姨操作示範過,心中不免還是有點忐忑,深怕到時候出了亂子,也傷害了民眾的權益。我們在剩餘的時間中也只有服務了兩位外籍配偶,由於語言上的差異,我與夥伴並不能十分清楚的瞭解他們的對話內容與實際的需求為何,加上介紹卡的開設限制,前後也發生了許多令人莞爾的烏龍事件,不過兩位外籍配偶也十分配合,並沒有因為我們手腳遲緩而顯得不悅。過了幾家廠商的協調失敗,我們最後也幫助他們找到了在五股工業區的麵包廠的工作機會,老闆也允諾了面談的時間,其他的就看他們兩人的造化,不過,還是希望他們能夠求職順利,儘快找到工作養家了。
五股界又服務站算是讓我印象頗為深刻的一天,脫離了一般的上課環境,實際操作雖然令人感到受作或是害怕,但在最後發現自己是真的幫助這些人的時候,那種感覺真的非常的棒,我想這也是第一線工作者能持續為這些弱勢朋友打拚的動力吧!
接下來的三天為勞工組織課的時間,第一天就展開了參訪的行程,首先是台北縣的總工會。實際走訪後發現總工會竟然也就在縣府附近,並不十分遠,約莫幾分鐘後便到了目的地。總幹事相當熱情的招待我們,也泡了熱茶招待我們。在環顧一下四周後,也稍微對總工會的功能與工作環境有些瞭解。在一開始簡介中,總幹事說明了創會歷程與現實台北縣的工會大致發展情形,包括了奇妙的五個總工會並立的狀況等等。他認為,現今的總工會林立狀態是因為歷次的理監事選舉所造成的派系爭鬥問題。其實,想想也是非常合理,在此區域得不到青睞,大可出走再創一番事業,只是當時我並沒有提問為什麼其他基層工會會支持一個「突然」多出的總工會,由於總工會成立必須要有90個基層工會支持才行,也很容易讓人聯想是否會有既存工會對潛在工會「競爭者」進行抵制,而新的競爭者該如何反擊呢?[1]總之,歷史最悠久的北縣總工會當然不會因為被這種「正統性」問題所困擾,即使如此,表面的正統性與實際的成員把持(也就是所謂內在元素或是members)狀況是否完全相符?也就是說,當初出走的工會幹部們總擁有的成立背景或是支撐力量會不也是來自於這種人員正統性的訴求而被拱出?我想也很難當面詢問這些幹部大老們。
話題一轉,便連結到了已經推行一陣子的派遣法。在以往,我大約知道日本的勞動市場狀況已經被所謂的人員派遣所充斥,這種短期聘僱以及責任的劃分不明制度似乎也受到了資方的喜愛,可能的原因有下列:節省人事成本、支援臨時增加的工作量、員額限制、代替休假、生病勞工、特定性工作的需求、人事管理方便、打壓工會等[2]。不論如何,派遣的的產生的確對於勞動成本的降低有非常顯著的作用。在彭百崇老師的著作提及,勞動力其實更像個準固定要素,並不是揮之即來的生產要素(內含非薪資的勞動成本),故若是能將人事成本或是額外提供之保障取消或是規避責任,這樣的確是對於雇主有利的。
後續也包括了參與米食職業工會的代表大會與大同公司的產業大會等行程。內容與流程其實都大同小異,值得注意的是,工會中成員對於議案的同意或反對幾乎很難有什麼意思表示呈現,而一般來說,工會的代表會舉辦也流於形式化,顯而易見的,可能僅是為了維持與主管機關的補助聯繫或是維護評鑑標準而開會。即使可能難以見到一個組織的「創價過程」,但也許這也是某種低度均衡的關係,而組織的功能無法彰顯,組織便會趨於死寂。正如上課時說過得產業工會與職業工會之間之差異,似乎職業工會較為不易有凝聚力產生,畢竟成員之間可能並不熟識,在追求一個「共同利益」的目標上可能會有意見分歧的現象。另外,關於職業工會的監督問題。會中雖然有發放每人一本的大會手冊,其中也包還了最重要的歲入歲出表格與該會之資產負債表,然而,其監督過程似乎略顯草率,讓人不禁擔憂其資訊不對稱之現象是否已然發生?如此,職業工會果真的彰顯組織成員之權益,替組織成員發聲出力嗎?其結果我想是有待商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