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8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期中實習週誌03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期中實習週誌

實習時間:十月六日、十月七日

實習學生: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四年級 陳韋翔

這星期主要探討內容以權益手冊的編纂的前置流程為主要,光是在手冊的內容編制的大綱與何種呈現方式上就已經耗去了不少時間。陳科長希望我們能參考先前勞委會編制的「就業補給站-我失業了該怎麼辦?」之問答集的風格來作為我們之後權益資源手冊的方向。的確,該手冊的內容顯較往常的手冊內容活潑許多,而且搭配上生動的插圖以後顯得更為親民,再加上其為彩色印刷,整體的質感也提昇很多,不失為近期政府宣導手冊極佳的典範。

一般來說,傳統手冊往往具備著下列的一些缺失,導致欲推廣之政府、民間機構單位的美意盡失。

一、內容過於僵硬化

最好的例證即是多數資源手冊之內容與法規來源內容幾乎沒有差異,幾乎可說是原版copy罷了,內容親和度自然是欠佳,許多法律專門術語導致民眾很難利用該本手冊,遑論依照手冊內的資源連結去得到幫助。故這也是本次職業災害勞工資源手冊的編輯重點之一,內容務必簡潔且易懂。

二、與民眾的互動

傳統手冊的呈現方式多為條列方式,雖然某種程度上較為清晰,但再加上上一項的缺失,即是變成僅是將法條內容剪出並加以排列,對於法條內容較瞭解者,此種方式並不會有太多障礙;但是若先前皆未接觸過者,必然難以閱讀。在「就業補給站」中,受委託之律師除了對於勞動法規掌握程度相當高以外,在手冊的編輯上也十分用心,有別傳統,他採用了「問答」的方式來切入,並對於各個服務的內容做了說明,可說是政府宣導品的一大突破,也贏得前行政院劉院長的賞識(適逢金融海嘯後的失業問題湧現)。

前述的優點似乎相當完美,但在我們組員的討論下,卻又認為這樣也不一定就是好的,可能會有下列缺失:

一、過於矯情冗長

由於問答式的內容一開始必定要先說明服務的本質、內容與最重要的「可服務對象」(我能不能申請?)因此,將會有許多頁面浪費在一開始的服務介紹,如此,對於對法令有點認識的民眾而言,太多他不一定想看的資訊充斥,將會我們第一個面臨到的trade-off,如何在適當的比例中拿捏,既讓內文顯得有政府專業卻又不流於浮濫說明。

二、問答的思考限定

從「問題」的方向(problem-based)來說明或許降低了理解的門檻,但也限制了民眾徹底瞭解內容的罩門,問題的涵蓋面是多大?如此,第二個取捨便在這裡,問題是要以經典程度或是全方面來作為審定基準?而太多的問題導引是否也會將民眾的思維做了某種扭曲,變成手冊的奴隸?當然,至此有些言重了,但也是手冊的編制務必要注意之處。

而從以上也不難發現,在一個編寫範疇與風格上,我們也討論了許多,但是由於彼此之間也暫時沒有一定的定論,故後來也先將此議題擱置,先把「該寫些什麼」的問題解決將是會比較重要的。而在與科長的討論過程,決議會把整個服務架構包涵了三個部份,分別為「職能復健」、「社會復健」與「職業重建」,而這其實也是勞委會內部原先預定的方向,然而,如何在這個基礎下作到更好的服務關係連結,作到一個整合性的權益資源查詢也是後來必須要去深入討論的部份。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2.5 台灣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