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0

叔本華的眼淚 Reading Report(作業)

一、 Foreword

我選擇用「團體動力」來分析」這本小說。在故事中,對話佔了很大的版面,縱使是關於叔本華生平介紹,也彷彿是作者跟讀者之間的分享,讓人歷歷在目。從主角朱利斯到六位成員的團體互動相當的具有可看性,而從團體動力的角度來體會更是令人回味無窮。

二、 Gruup Dynamics Analysis

對照課本的說法,團體動力主要有四個面向:溝通與互動模式、凝聚力、社會控制結構和團體文化。

(溝通與互動模式)

小說中召集的團體成員之表達方式都是以對話為主,不管是話題起頭或是中途的轉折點都是與溝通模式有很大的相關。此一互動模式會給團體的氛圍帶來奇妙的轉變,並持續在成員間發酵。

朱利斯在處理團體溝通互動的技巧上顯得相當圓融,在大多數的時候都能化解尷尬或是避免火藥味的氣氛,偶爾也扮演著熄火的角色。

Ex

1.在第一次團體中,吉爾對他的太太的想法,團體給予他鼓勵並希望吉爾能離開他的太太時,朱利斯適度的減低團體的一致性,並免全部成員對同一意見傾倒。

而菲利普對吉爾的強烈回應,造成團體的聳動。

2.第二次的團體中,朱利斯對菲利普質疑,此互動讓團體對他的看法可能會有些改觀。最後波妮的袒露,雖然在這次的團體中沒有重大影響,卻左右了後續團體的發展與進行。

3.第三次的團體,波妮繼續了他的困擾,並說了對瑞貝卡的「正常行為」感到不適。此時為瑞貝卡的互動模式導致一些誤解或是解釋。

4.第四次團體,朱利斯提出的團體的兩階段:互動與瞭解互動,並強調永遠不讓成員使用第三人稱

5.第五次團體中,潘蜜對菲利普不悅像是投下了一顆炸彈,但是菲並沒有刻意回擊,使得團體的結構不至於瓦解。

6.第六次團體,一連串的揭露決定了團體的導向,互動的內容開始聳動並驚人。

7.第七次團體,吉爾也加入揭露的行列。朱利斯扮演著治療者的角色,要大家別讓成員因揭露而受到懲罰

8.第八次之前的揭露讓朱利斯認為他自己應該也要說些什麼,即便潘蜜阻止。

9.菲利普提供的文章,造成團體的疑惑。此時開始湯尼與潘蜜的約會,也為後來的情節設下伏筆。

10.在倒數幾次中,潘蜜提出座椅排列的想法。

解析:互動模式中的分類有很多種,小說中的應該是圓圈型。亦即,成員是輪流說話的。此團體的導向算是團體中心模式,成員可以任意的對其他人回應、回饋,而領導者僅在適當的時機講話。

11.潘蜜與湯尼的關係,有點動搖了團體,並讓菲利普生氣,認為他濫用「約定」這個說法,並認定湯尼玷污了潘蜜。

12.在最後幾次的團體中,潘蜜對菲利普的互動改善,並使得他進一步分享他自己。成員覺得驚訝。

13.潘蜜對菲利普的自白,徹底讓他瓦解(或該說能與人親近了)。

團體的行為模式:雖小說沒提及,但從行文結構中判斷,此團體應該是一支持性團體,其中包含了強烈的情緒連結和深度的自我揭露,領導者藉著想經驗的同時,催化成員並加以肯定,減少他們的自我疏離或詆毀。

暗示是整個團體進行中很常運用的技巧,朱利斯在團體進行時常會提醒成員思考,並希望能提供回饋,這些小動作微妙的改變或修正了互動的模式,充分的表現他的技巧。情感的連結部份,整個團體雖然來自各種不同的領域、行業,但在連結上仍是有些共通點的。如他們都有一些困擾,希望能在這邊得到解決。次團體的問題在這個團體中較不明顯,結束後的咖啡廳聚會也都幾乎全員到齊。團體的大小上是很適中的,一般來說57人都是很理想的範圍,每個人都發表意見的機會,不會落單。地位的改變是個有趣的現象,在潘蜜還未去印度之前,他算是這團體的導師,但在菲利普加入後,權力關係有了變更。冷漠的菲利普讓人有高不可攀的聯想,套句叔本華的話:要讓別人尊重,首先先不尊重別人。而這情形也是後來潘蜜可能的發怒原因之一。

在朱利斯的的帶領下,每個人的訊息都有被傳達到,而回應也相當的踴躍。在接近扭曲語意的危險邊緣時,朱利斯總可以將話鋒拉回正常的軌道,但偶爾也讓成員適當的發洩。在一個以支持的目的的團體來講,領導者與成成員都發揮的相當好。

(凝聚力)

團體凝聚力即是一種讓成員想繼續留下來的力量。在小說中,除了潘蜜因為去印度禪修以外,其餘的人都完整的參與整個團體的進程,從無缺席。在故事中可以發現有許多情形是讓成員尷尬及不愉快的。

Ex

0.在菲利普剛加入時,成員知道了朱利斯的病情。

3.對波妮的指控,瑞貝卡大可以下次就不出席,或是下次不出現,但是並沒有。

5.潘蜜對於菲利普的突然加入大感不滿,但仍在下一次出席,並保持意見發表。

在凝聚力增強的原則中,高度互動是必須的。此團體在對話分享的成份上相當的多,每個人幾乎都有發表的機會(當然這也取決於團體大小)。抒發完感想後,大家的回應也是很有質量的,在在的表示團體的互動極好。成員的要求是否被滿足也很重要,在一次次的團體會談後,每個人都有一定幅度的成長。如:湯尼學會了進一步思考、史都華開始敞開心胸、瑞貝卡不再被外表所牽絆,學著放下執著、潘蜜心中的心理壓力消除、吉爾不再酗酒、菲利普變得「更不像人」[1]、朱利斯試著融入治療團體,與成員分享。在朱利斯的領導下,每個成員的聲音與期望都有被注意到,不會認為他們是被排除的。在第三次團體結尾,波妮的被忽略情形似乎再一次重演,而領導者提醒了大家,並進一步增強

朱利斯在最後有提到,他愛上了這個團體,以每個人為榮。其實其他成員的心中多少也有這種感覺,在眾人的幫助下,所有的人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昇。

(社會控制動力)

一個團體必然會有些普同的價值、秩序存在,才得以運作。課本中提到了規範、角色和地位。規範即團體規範,一如一開始朱利斯對菲利普說的,一個團體中需要一些原則,像是守密。對於一個支持性的團體來說,規範就相當的重要,在會談時的大膽表露,或是生活中的困擾,這些都不適合在團體以外的場合公開。在整個故事中,角色的描寫相當傳神,每個人物的性格極為鮮明。潘蜜的解說角色、湯尼的發問角色、波妮的沒自信、史都華的相機角色、菲利普的自傲等。縱使各個人物都有任務,但朱利斯也跟史都華強調過別一直擔任他的「角色」,應該試著更融入團體之中。在自主性與考量下,工作者要給予團體成員一定的自由,並加以催化其角色或潛能。地位階級的變化在菲利普加入後有了一些轉變,他取代了潘蜜的位置,使得後來潘蜜再次歸來時有了妒忌[2]。權力在成員進出時有了微妙的質變,成員開始為菲利普說話,即使潘蜜曾經有很大的影響力,甚至進而威脅到朱利斯。

由於地位決定了團體的一些運作模式,在控制成員退出或是加入時,工作者都十分當心,以免台上風平浪靜,其實卻是波濤洶湧。在成員的變更情形下,某些人可能會考慮結盟,組成次團體(subgroup)[3]來加以對抗,嚴重者甚至造成母團體解散。

(團體文化)

文化即是指人類活動的模式以及給予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號化結構[4],代換到團體裡面來即是價值、信念等等。書中的團體成員來自各方,有工人、律師、經理人、醫生、教授、圖書管理員,屬於這社會上不同的階層。所以,如何在會談中保持一定聯繫程度,實在是相當的困難。一開始菲利普的加入帶著傲氣,加上潘蜜又不在,菲儼然成為領導人。外加上菲常常天外飛來一筆,叔本華曰長掛口中,導致湯尼對他有了些許的敵意[5]。潘蜜與菲利普的價值觀念也有差異,兩者雖然都是教授,但對於性的觀念有著很大的分歧,或該說潘蜜不甚瞭解菲利普而造成「不可原諒」。在兩人的爭執過程中,團體的氣氛往往是低迷的,但仍未解散,顯示出凝聚力有一定的強度。

成員分享的大膽揭露中,有許多都是社會觀感所不容,但在會談的場域裡,所以的人都變得平等,可以大聲的說出自己的內心事件。而成員對分享的評鑑也多是肯定並不加以貶抑,但仍有過定肯定的情形發生[6]

三、 Personal Insights

書中主線講述著朱利斯治療團體的過程,而支線卻又介紹了叔本華的一生,總和起來後,對於菲利普的狀況竟然有些同情起來。菲利普在文中的角色實在冷酷且無情,從他的語錄中可以感到他對這世界絕望和疏離,即使是最基本的人際關係也斷然放棄。其實,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一一檢視書中的語錄與生活的連結程度,驚訝的發現其實很多都是極有道理的,或者是說中了人性的卑微與渺小。

無目標的追尋

在叔本華的思想當中,大多採取著消極的心態,如他說了:人根本不曾快樂,只是把一生耗費在追逐某種他以為可以使他快樂的東西。在某種思考上,這樣的想法會是有益的,也許是安慰人的場合或是失敗者的自我合理化,成就、學業、地位、金錢等等本是虛無,那又何必執著與追求呢?然而,叔本華執此詞卻又不甚遵守,他也在與黑格爾同時段下開課,讓大家都曉得這號人物;或是大肆批評當代哲人,頗有文人相輕之姿。回首中國古代的莊子,其思想不也是不重名祿?但莊子卻又留言於世間,豈不怪哉?

人際的唾棄

叔本華堅持的「要讓別人尊重你,首先不尊重別人」一論著實經典。平時的教育往往告訴我們要別人尊重你,則你要先尊重別人。但此論顯然不同,充滿著傲世的孤獨,叔本華又認為「寂寞與孤獨不同」,不可相提並論。實然,在大學生活期間,人際關係的培養絕對是一個重點,但往往越是重視關係卻越是被他所困惑、哀傷。那我們應該完全秉持零人際關係嗎?我想也不是的。在一般的交往當中,我們從別人身上得到的快樂會比痛苦還多的,歡笑、落淚都需要有知心的朋友相陪度過。不過,若是我們換個角度想,一個人如果從小到大都是「孤獨」的,他還會渴望人際關係的慰藉嗎?這彷彿是楚門的世界重演才有可能了。

關於分身

菲利普的個性想必是這本書的主軸,藉由朱利斯對他做的努力,也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我對一個地方有所質疑,「天生不是理性的東西就別想理性的方式抑制他」這句話說明了性欲依舊是不可必要之「惡」,兩足動物想要完全掌握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他根本就是最深層的動力。但後來菲利用了叔本華的學說來治癒自己,控制住了自己的上癮,這是令人疑惑的。因為這中間根本是有矛盾存在。既然不能用理性的方式來控制,為何又是用看書的方式來達到解脫呢?我推測是菲利普在閱讀那些典籍時早已經變了,藉由文中的角度來看他已然不是人。換句話說,前提可能已經是錯誤,故結論也站不住腳了。

結語

本書用了團體治療的案例來闡述心理學與哲學思考的精華,讓人讀起來痛快十分,對存在主義與心理動力也多了一份認識。文中多角度的思考,眾人的迅速思路也挑戰著讀者的理解能力。曾經好幾次像是湯尼般疑團重重,待迷霧散開後結果又令人拍案叫絕、一看再看,心裡暗自叫好一番。總言之,好書一本。



[1] 因為每當接近人群時,我便覺得我更不像人摘錄自書中

[2] 史都華在得知潘蜜語湯尼發生關係後的推測

[3] 參考凝聚力部份

[4]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87%E5%8C%96&variant=zh-tw

[5] 從後續的故事中可看出湯尼常常對菲利普落井下石

[6] 第三次團體中,朱利斯警告大家別太過意見一致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好深奧,,,,,,

不過好多話好經典喔,,,,

等我暑假再看,,哭哭>///<

1 提到...

這篇我一個晚上趕出來= =

隔天要交 囧~

這本書真的很推,扣除掉教科書以外,他應該是我買過最有價值的雜書,會讓人一翻再翻!!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2.5 台灣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