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5

合庫GA心得分享

本行的GA也即將開始招募了,以下簡介兼推廣本行的GA,希望能讓大家對本行有初步的輪廓認識。從GA制度面看,本行透過招募語文能力較佳且具碩士學位的員工,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以輪調至海外分行為主要目的,而整體過程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受訓」、「實習」及「下分行」。

一、受訓

收到錄取通知後直接到員工訓練中心報到,地點位於天母的某個巷子內,即金融研訓院的舊址,周遭頗多豪宅的,可從石牌站搭乘公車到達。前置受訓課程約四個星期左右,分別有存匯業務、徵授信業務、外匯業務與財務操作課程(介紹一些TMU產品),安排總行各部協理、副理或是科長來幫大家簡介該部門的運作情形等,中間有一天是請副總和部份長官與會的小型座談。

這些受訓課程,其實就是行員在分派不同業務時所需的初級程度,好處是普通行員要上完這些課程,大概需要不少年資才可能的,要能夠輪調過存款、外匯、放款等單位,少說需要五年左右,更何況不少人是沒機會業務輪調的。不過若先前均無銀行工作經驗,一開始直接上這麼多濃縮課程便會挺吃力的,而課程結束都要考試測驗,人資那邊貌似頗重視成績的唷。

比起一般官股銀行行員的快速受訓過程,GA的受訓時間較久,如果多數人有住在員訓宿舍,平時上課、考試還有下課後的閒暇時間,便是培養感情的好時機啊(例如聊天打屁、吃熱炒、約唱歌或提前訓練放款術科之類),以後到各單位及分行時也有個照應。

在受訓後期,經過各部長官的初步宣傳業務後,人資會要求填寫接續分發實習的單位志願序,總計可去三個單位,大約可以填五個志願左右,並且把選擇的原因一併說明。人資會依照受訓成績、部室長官對於填寫內容來決定怎麼分發。本屆比較熱門的單位有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授信審查部及財務部,小弟我則是選到國外部、調查研究部與授信區域中心。

二、實習期間

結束了一個月的課程,接著是半年的實習期間,每個單位停留兩個月左右。比起民營銀行的輪調期間動輒一年以上至兩年,這方面合庫是比較精簡一些,從制度內容而言應比不上其他銀行嚴謹,容易變成僅是走馬看花而難以參與到深入的運作過程。人資方面有要求兩個星期要繳交週報,敘述你這段期間的心得,要用心寫也要花費一些時間的囉(查資料、問學長姐以及參考前人作品...)

1、國外部

合庫的國外部分為作業單位與管理單位,實習的部份是在作業單位,只有撰寫報告時與管理單位(國外業務)有所聯繫。作業單位依照功能別分成匯兌、進口及出口三大區塊,由於合庫並非所有的分行都是全功能外指行,部份分行的外匯業務是需要集中到國外部作業的。私以為這邊的學習效果稍有不足,畢竟也僅是跟在經辦旁邊看怎麼去操作電腦系統,自行實做卻又速度太慢,也深怕耽誤到各經辦的進度。不過可趁機多問匯兌電文怎麼看;不過像是開L/C的部份我自己就沒參與到,到單通知、出口押匯和BBOC倒是有來實做練習,然後適時請教一下(記得隨身攜帶UCP 600翻閱XD)

報告的主題似乎每年都不太一樣,不過都跟海外業務有關,我們這組是接觸到村鎮銀行與上海自貿區議題,後來的夥伴就變成紐約分行的探討。此外,國業科那邊會有指定的學長姐協助,例如提供資料與相關的資源,報告對於碩士生其實不難,只是蒐集資料相對苦手,加上我們對合庫的體質、業務狀況仍不熟悉,導致內容趨於天馬行空或太理想化,幸好指導人也有適時提供修正。

整體而言,由於對外匯業務的興趣較低,但能透過撰寫報告的過程了解到一些海外業務的發展進度也頗有意思,以往最後要跟協理簡報內容(本次無),仍算是有點收穫啦。

2、調查研究部

調查研究部從字義上看來真有點難以理解業務內容,其實就是總行的徵信單位。分行的案件超過一定權限以上便需要送調研部再做一次徵信 summary,類似更精簡的提要,從科長、副理以及協理都會 review 內容合理性,層層簽核後再送回審查單位。

個人是對這部份頗有興趣,這裡就是一個專門寫徵信報告的單位,對分行送件的部份檢核,看資料有無錯誤、缺件,例如財報、聯徵紀錄是否有更新版本等,需要再更正。如果是舊案續約,原額度、原條件幾乎都蠻單純的,大部分就是做資料更新;新案的公司就要自己找一些資料,可能必須與分行經辦討論該公司的狀況,畢竟第一線人員還是最了解狀況的。

由於自己是念國企所,能接觸到產業的概況相對是有意思的,在這邊實習就是做跟經辦一樣的事情,也可以跟學長姐討論這個案件要怎麼去看去解析(分派的科負責科技業與土建融資),像是公司財報的解讀(上市櫃公司的財務狀況、業務發展)、建設公司的案子(地點、價位與銷售情況)都可學到不少。有別於分行,這裡可以碰見全國分行的案件,也算長見識了。單就實習而言,還挺推薦這個單位的,頗精實。

3、授信區域中心

原先是想去審查部,不過人資會根據受訓成績和以往的經驗分派,於是便分到區域中心。區域中心的設立用意是把放款案件的權責更細分化(有前輩指出應該是成立時模仿民營銀行將授信區域化、去分行化,然而本行依舊水土不服,改革未能成功),不必把所有超逾分行權限的案件都向總行送,等於是層級介於總行與分行中的審查單位。

這的實習內容都多半是看案件,相對是較為無聊,畢竟也沒有「真的」審查到案件(實際上我們也沒這能力,對於授信的敏感度相較資深人員落差太多了...);此外,在審查部似乎會放一些比較簡單的東西讓實習的GA簽,但跟調研部全權讓實習GA寫報告還是有段差距。每個星期會有兩次的授信審議小組,經辦跟組長還有中心協理會一起討論案件,旁聽的過程可以了解他們怎麼看公司的狀況,雖然菜鳥如我是很難接上話題的,大致只能跟做筆記後,對照授信批覆書去研究,有不懂的也可以請教負責案件的經辦,大家都願意指導一下的。

4、期末報告

在三個單位實習即將結束之前,會先有個分組報告,通常大夥兒就跟最後一個單位的同仁同組,也較方便討論。主要就實習單位做心得報告以及提出改善建議(多半不太實際,還是老話:對本行了解太少,根本沒有實做經驗),此外還有一個自選英文報告的題目,基本上跟學校的簡報相去不遠,畢竟是最後的表現機會,大家還是繃緊神經去準備了。自選題方面,本組挑選台灣地區歐元清算行的議題,其他組的議題也都蠻有意思,只要與合庫有關的都可以發揮。簡報後,副總跟一些部室長官會就內容提問,基本上回答別太誇張應該都可以過關。這部份人資也會有長官的評分(在合庫充滿考試與成績...),綜合之前受訓考試與總行實習單位科長評分以及最後簡報成績,便是總成績,會決定分發到什麼分行。簡報結束後,人資稍微詢問一下大家想分發的單位,原則上就是北市或新北的大分行(前兩屆有部份學長姐直接分派總行,目前似乎無法了)

三、分行-實際上場啦

歷經了七個月左右訓練後,事實上仍是沒到過分行的白紙,依然必須重頭開始。一般而言,下分的行第一個位子應該是存款櫃台,少數人會直接分到個人授信或是外匯,端視分行的人力配置以及經理的安排。總行與分行的氣氛差距不小,總行單位不必面對第一線客戶,相對比較愜意的,中午還休息1.5小時;但分行隨時有客戶會上門,中午也僅有短暫的用餐時間(還有人專程中午來打擾)

即便如此,個人是覺得在櫃台短暫待過是必要的,趁機也可以學習一些基本的交易代號與分行的帳務,對後來的調動都有幫助。原則上,在存款櫃台不會待太久,自己大約四個月左右便調動到外匯。外匯的業務門檻比存款稍高,除了交易代號要熟悉(又要多記外幣的代號...),還有應對電文的技能,雖然電文都是蠻基礎的英文,有些簡寫縮寫仍是要一段時間適應。合庫在外匯部份的帳務是跟台幣連動的,也就是最後結帳還是要跟台幣那邊相互吻合,算是比較落後且繁複,且台、外幣的系統也尚未完全整合,一直切換系統相對較麻煩、無效率。短暫待過外匯匯兌三個月後,便調動至個人授信。

授信是合庫最重要的收益來源,也是銀行的重點單位,由於在調研實習已經對放款的系統有初步了解,除了放款交易代號以外,學習障礙較低。不過房屋貸款在近期央行的管制下,相關規定也較多,在閒暇之餘也可多留意。在合庫,個人授信以房屋貸款為主,還有少許的信用貸款、留學貸款、各項的政府政策性貸款;另外,信用卡及刷卡機業務也是屬於個金業務,日常業務相當雜,常常會被很多小事干擾而中斷作業,也頗需要耐心。相較之下,企金同仁較能專注在撰寫案件上,但他們的案件也複雜多了。

目前職位輪調分別為:
國內匯款、票據代收經辦->外匯匯兌經辦->個人授信經辦

四、結語

總言之,由於分行與總行的環境差距頗大,部份同梯夥伴也因不習慣分行作息而求去(例如無法接受存款櫃台)。整體來說,一開始進行的理想與分行的實際運作必然相差甚遠,現在回想起當初想做 syndication loan 還什麼的雄心壯志頗為莞爾。在合庫不論能力再好,也只能按部就班的慢慢學習,從存款、外匯、授信各部門輪調,多數情況是要花費不少時間的,很幸運能在短期內粗淺地認識各業務的架構,若是一般行員進行,幾乎是不太可能,也只有GA有如此特許權。

近期而言,合庫因大量的優退而空出不少人力空缺,優秀的新進行員是相當有機會在短時間內便調至外匯或授信,若是對這些業務有興趣,機會上是頗多的。然而,優退也造成某種程度上的人力斷層,暫時業務人力也難以擴張,要達到董事長提出「每個分行有10AO」的目標是相當具難度的,而少數老人因個人或家庭因素也不願意去擔任業務職缺,如同台銀土銀等公營行庫一樣,合庫對於行員待遇上仍舊是大鍋飯制度,想安心度日、對主管職位不執著,抱著一直當個萬年專員也好心態的行員也是不在少數。

對新進人員而言,心態的調適相當重要,這裡無法給出民營銀行華麗的環境或是職稱,工作內容重複性高,多數的流程都是扼殺創意的,對合庫而言,合乎規定才是最重要的。然而,銀行受限於法規與內部控制,所有的事情均是一板一眼,身為官股銀的合庫更是不敢造次,自然業務推行綁手綁腳,這是比較可惜的。不過作業流程都可以改,合庫也慢慢在變化,只是很慢很慢,無效率的程序也輕易磨掉新進人員的耐心跟理想,部份的學長姐也因為這樣離開,也並不難體會。

從早期的MA到近期的GA,類似的人力制度大約也持續了七年有餘,就我所知,之前的學長姐多半已經調動至總行,有的更是已從海外分行歸來;陸陸續續的,前幾屆的GA會依照個人意願派駐海外分行,相對於一般行員,GA有優先派外的優勢,前提自然是願意前往囉。駐外的薪資水準更是比在臺灣高出幾倍,確實是個不小的誘因就是。

不論如何,如果是想於穩定中求發展(跟民營MA的年薪發展有差距,相對於其他官股,台銀國金組、一銀MA、兆豐9職等,還是有一定競爭力),並對派駐海外有一定興趣的人,合庫GA算是還可以的職缺,「穩定」大概是最核心的價值。的確,除了上述的優勢外,升遷上(74級開始)並沒有具體優勢,也是要按照分數晉升。不過透過業務輪調和自我要求,GA進行,不論是視野還有長官重視度,仍是較一般行員有利的。


最後分享一下待遇 package:有完整考績年度下,分行排名中間,考績甲等,本俸、利息、加班費及獎金應可超過900K,算是CP值頗高的,以上希望對GA有興趣的人有幫助了。

[Revised, 2016.01.05]

2015/03/22

近日業務講習有感

3/20()難得偷閒參加例行的個金業務講習,不外乎介紹近期的業務規定跟承作的貸款種類、應注意事項等催眠內容,blabla…

先從個金貸款餘額開始說起吧。目前房貸餘額排名前三名為土銀、合庫、台銀,眼下近期政策多半是微量增加或持平餘額;在新年度開始之際,不論是大型建商或銀行端都普遍認為未來房價即將反轉,歷經了自SARS風暴結束後的10年大多頭,包括金融海嘯後央行維持超低利率,已將北部都會區房地價格推升到不可置信的地步,連帶也產生外溢效果,具話題性的、有炒作空間的(位居交通要地、不知何時完成的公共建設)建案以及舊屋也一併雞犬升天。這可好了,參考全國購置住宅貸款餘額(http://goo.gl/zhnj25)從民國90年的2.2兆元,至103年初已然逼近6兆元,成長幅度相當驚人。至於將市場資金大把投進住宅貸款背後代表的警訊、反應什麼社會現象以及對經濟發展的戕害更可以另闢專章討論了,私以為JOE大的見解相當精闢專業。

然而,現今國銀間討論最夯的議題無非是國際化與海外發展,在業務蒸蒸日上、服務越來越周全的同時,也必須符合國際清算銀行規定。就目前巴賽爾協定3(The Basel III Accord)而言,對於「銀行第一類資本」佔「整體加權風險性資產」之比率(BIS ratio),歸範為至少達8.5%,整體適足率必須達10.5%以上。就比率而言,要求愈高的比率意味著在同樣的風險性資產下,必須有更多的自有資本注入,如此銀行使用槓桿操作之倍數將會愈來愈低,於風險控管層面自然是正向的;但對自有資本增加相對不易的官股銀來說,無非是一大難題。

以八大官股之列,兆豐銀(mega bank)擁有最好的資產品質,多年的高獲利也不斷增加其淨值,使得適足率對於兆豐銀而言困擾最低。最麻煩的應是台銀、土銀兩家國營行庫,近期傳出土銀即將公開上市(IPO)的消息,由於政府並沒有這麼多資金按照比例增資,派出其他國營事業當打手算是權宜之計,於是財政部未來對於土銀的持股比將降低到7成左右;這也顯示政府的立場僅能顧及台銀的「血統純正」,其他七家就自求多福了,但不管如何,從先前的彰銀案,可看出政府會不計手段保住對於八大行庫的實際控制權(http://goo.gl/mduhyh)

那麼,為什麼要重視BIS ratio?有多少資本才能做多少事情,對銀行而言,存款是負債;放款及貼現才是資產科目,但是要把資金貸放出去就會增加(加權)風險性資產,此又可因不同的貸放用途來區分風險係數,這意味著貸放1元不一定就增加1元的風險性資產。為了維持BIS ratio,妥善控制風險性資產便很重要,不是增加資本,就是減少風險性資產,一翻兩瞪眼。本行又要傷腦筋了,資本總額要增加太難(近期已增資220),不如先降低風險性資產還比較實際,BTW沒放款就沒利息收入啊怎麼辦?於是得到「係數高的放款就盡量少做甚至不做」的結論。但房貸是個人金融的命啊,個人貸款分類中,以房屋擔保的放款量約莫是信用貸款的數百倍以上,做一件房貸可以抵過10多件以上信貸金額都不為過。

這時候總行的長官就聰明啦,既然房屋擔保貸款不僅要做壓力測試(http://goo.gl/6XvmMa),還要被立委諸公拿顯微鏡檢視,真是好累累,不如就來增加其他收入吧!

一、搭配房貸壽險來增加無風險手續費收入:
手收佔保費總額竟然高達22%,又不會增加風險性資產,真是好棒棒。問題來了,北市的房價總額多半較高以及買房者平均年齡較高,這導致核算後保費高的驚人,試想買了一間房,壽險保費竟然要600萬,還不如去買BENZ CLA250還可以搞個兩台互尬咧。對於檢討北市分行承作房貸壽比率低著實沒意見,但是考量到高額保費(即便採取保費融資也受限於貸款成數上限)及台北市銀行密度、消費者的忠誠度,本行在中南部某些地區的經營優勢非北市這多樣銀行選擇下所能比擬的。私以為拿華南銀北區業績來相比也意義不大,建議也要拿該行行員流動率來一併考量,相信總行會了解什麼是:「百年傳統、全新感受。」

二、推廣各項個人信用貸款:
長官說了:「本行的房貸客戶這麼多,應該利用這些資源來推廣更多業務啊。」是啊,我們也知道信貸的利差高,風險係數也還算合理,總行也汲汲營營要追隨金管會政策,BANK 3.0喊的很大聲;於是最近在本行網頁上加入了線上信貸金額試算,對於各授信條件也能得到初步的試算概況。

然而,試想,如果真的要推廣信貸的話這會是多零散的業務,從簽約文件到核准撥款,竟然全部仍在傳統分行制的架構運作,一家分行的個金經辦能有多少人?應付特約商店、信用卡還有傳統房貸業務都快分身乏術了,偶爾還要支援存款櫃台,當大家時間太多?

要推大數據(現在不知道big data好像會被笑捏)還是data mining,這早就不是新鮮事,統計導入巨量資料分析已發展悠久,只是最近突然夯起來。WELL,那麼總行要如何去面對這個看似新潮流的潮流?專業招募統計分析人員嗎?建構海量資料庫嗎?現有行員有辦法勝任嗎?換句話說,現有的人力資源架構下幾乎不可能去做這件事。簡言之,眼下本行的莫名人力調配有時根本胡搞,台政大學歷的放在存款櫃台,當然年輕人是該多磨練,只是少數人受不了就打包離開,不是就浪費了一位潛在優秀人才?光是類似國軍的人力資源調配就應該必須徹底改革,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Anyway,總行長官最後疑惑:「為什麼中國信託、北富銀這種小銀行可以獲利比本行高那麼多?這不科學啊?」這當然不科學啊,根據103年底中央銀行資料,中信銀資產為2.389兆元、北富銀資產為1.941兆元,前者已經超越一銀、華銀,變成第五大銀行(僅次台銀、兆豐、本行、土銀);北富銀也即將邁入2兆大關,看不出來這兩家銀行小在哪,這觀念還活在省政府年代嗎?又問了:「為什麼這幾家小銀行獲利還比較高啊?我們是泱泱大行捏?」除了更有效的管理效率之外,新銀行根本還沒正式面臨到人員退休問題,行員多的是自行求去,本行這種從搖籃到墳墓的工作制度完全是不同世界好嗎?想要獲利高一些,就全面導入KPI,認真的檢視面有人員的績效,完全業績導向去辦理,問題是這做的到?工會不會抗議嗎?想當然爾,在現有的僵固獎勵機制下,想達到與民營銀行類似的業績水準,無非是癡人說夢了。

2014/10/25

小行員碎碎念2

昨日大學同學(其實幾乎是同鄉)小聚,身處知名上市公司的學長問到了薪轉客戶有何優惠,包括信用卡或是貸款等等;說實在的,一時還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好回答幾乎沒;要比跨行提款的次數也比不上其他民營銀行的次數,本行之整合行銷必然做得更差,我們也更不懂得如何把客戶的資料做更妥善的利用,真正做到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報表多半是印出來佔空間用的,喔~別忘了要依照保存年限歸檔...。

謝老闆一如往常也湊個熱鬧問問ARM的一二三,過程中提到了競爭優勢(competitive advantage),這是個管理學的專有名詞,詳情就不探討了。本行究竟有什麼優勢呢?當我提到了其他競爭者,尤其是諸多小型銀行(e.g., 大重、聯幫、庵泰...),私以為這些行庫沒一家能打的,即使如此,到了這些地方成為ARM(assistant relationship manager;助理客戶關係經理人),成為理論上商業銀行最核心的部門成員,MA進行也好,未嘗不是個good try。最後的目標不是金融交易、財務單位的trader,應該也是國際聯貸(syndication loan)、jumbo等級的授信人員,再不濟也該做個中小SMEs吧!不論如何,OP.(operation),也就是櫃台行員,決計不能當作永久的歸宿。想到之前和一位同事討論到台銀的櫃台很多、很霸氣還什麼的,BUT,人生最厲害的就是這個BUT,台幣櫃台(存款單位)擺明就是虧損單位,每日交易量再多也是賠錢,幾乎所有的業務都不收費或僅打平應計之成本,櫃台多也只是應付日常的一般收付,對獲利幾乎沒有直接效益。即便聽起來這麼不堪,但如果沒有存款單位提供日常服務,拿到商銀最重要的「存款」,其他部門也可以洗洗睡了。沒有存款便不能放款,沒有台幣就不會有「外幣」,更不會衍生出外匯需求,要明白的是所有的外幣都只是「商品」,在中華民國境內就是一堆紙而已。


DUDE~~ 在006眼中,那些小型行庫興許連個像樣的聯合授信都辦不起來,放眼國內聯貸案沒台銀、兆豐主辦就覺得失了些雋永,專業度稍降了點。還好本行也算聯貸大行,截至Q3還不跌股地排了個第二(http://goo.gl/PtTb2t),稍有資格可睥睨國銀們。當然,在小行庫當個授信人員當然也不錯,看過《半澤直樹》就知道融資課有多刺激有趣,事實上,多數的情況是拜訪客戶、陌生開發,被一些慣老闆們打臉,說你不識字兼沒衛生;對於小行庫而言,要新拉到上市櫃公司戶難勢必比曾志偉還高,這些大公司的banking list估計都比小木偶的鼻子還長,沒法度阿~大公司都想跟大銀行往來,除了產品線齊全、人員素質高以外,整體資源也較豐富,多半更可藉由金融控股的方式提供諸多週邊服務。由此可知,小行庫自然要把中小企(SMEs)甚至微型企業為主力拓展對象了。回歸正題,也不是說在小行庫完全沒發展,只是要學到經驗可行,待到長久便有些困難了;通常也不是被趕走,有野心的人必然做二望三,伺機而動。


在國家機器的保護下,八大官股從前還能有些好日子過,要說優勢嘛,就是大家罵的要命、多數自覺有為者亦若是的青年朋友攻訐到無力但每逢報名時節卻意外手滑的中華民國政府在背後靠腰(喔不,是撐腰才對)。怎麼說?因為官股銀對消費金融(retailing banking)重視度都曾低到僅僅9.2%,在民國87年凍省後,古老的三商銀才展開「民營化」,省屬金融機構大批解放後成為今日模樣。在以往的年代,個人奈米戶或是中小企業要跟正規銀行往來相當不易,銀行是給國家、大企業使用的,政府控制銀行的目的便是將國家的金流能灌輸到執政者注重的地方,透過國家資本主義(state capitalism)的力量,指導各項建設推展。至於小老百姓的priority就比較低一點了,除非識相點提前來講,那就幫你把後門打開。


所以嘛,官股銀中零售做最好的第一銀行(吃飯、下班搶第一)compared to 民營銀行也弱勢了些,當財富管理變成顯學,受到民營財管大行,中國信託、國泰世華等的激勵,睡了幾十年的官股銀紛紛動了起來,也開始追求「無風險手收」了,偏偏什麼東西到台灣都可以變了樣,原本應該為客戶利益至上、追求淨資產增加的理財業務,因為英明的手收導向政策,於是我們鼓勵客戶大量進出,
注重flow而不是stock,不從客戶身上多剝一些利潤大夥兒就渾身不自在,不像是個banker,倒像是個joker。

Why so serious la~  
下回待續

2014/07/02

103.03.31 本國銀行資產排名與公公併後的市占率樣貌


相較去年七月面試時所觀察的101年底各家銀行財報,整體排名幾乎相去不遠。台灣銀行總資產依舊傲視群雄,已經逼近新台幣4.4兆,存款大約也有3.4兆,唯獨放款幾乎停滯於2.3兆左右,存放比在各家銀行中偏低,爛頭寸頗多。二、三名為合作金庫與兆豐商銀,合庫的資產較101年底僅略增加1000餘億,存、放款市占率仍為第二;然而兆豐銀資產從近2.5兆成長至2.8兆餘,幅度相當驚人,總存款也增加2000億台幣左右,估計可能與近期吸收大量人民幣存款有關,兆豐銀之外幣部位數量始終為龍頭,人民幣存款更是佔全體國銀比例頗高。

土地銀行成長速度緩慢,但存放比於國銀中較高,均逾九成以上,雖然存放比極高,但放款餘額仍略輸合庫,排名第三。三商銀部份,第一銀資產顯著小勝華南銀,在以往多半難分難解,存、放款仍是伯仲之間。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信託,已然小幅超越華南銀,存款已經旗鼓相當,惟放款餘額落後較多,存放比相較於其他官股銀並不高。

國泰銀、北富銀也維持老樣子,排名不變。彰銀成長近乎停滯地緩慢,存款未滿1.5兆,規模雖遜於國泰銀、北富銀,授信餘額卻扳回一城。玉山銀、永豐銀的整體規模在一年多來也成長1000餘億,不過放款規模依舊低於1兆;反觀中小企銀存款雖較少,授信餘額卻將近1兆。台新銀在一年來規模增加不少,幾乎快追上中小企銀,近來積極搶進聯合貸款大餅,上半年聯貸市占率名列前茅。上海商銀規模也小幅度增加,如公開上櫃後即必須面對股民大眾的檢視了。

花旗銀存放比秉持消金大行的本色,低於5成,大多收益來自理財手續費收入,相較之下,渣打銀放款餘額還略高一些。新光銀、元大銀資產皆在6~7000億附近徘徊,連帶影響了設立海外分行的進度,對未來發展極為不利,尤其是在現時國際化路線為顯學的時刻。台中銀、遠東銀規模均為5000億左右,放款量約3000餘億,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省略資產低於5000億之小型銀行)




最近火熱的公公併議題,目前主管機關鎖定以兆豐金與第一金為種子部隊,而評估報告的分析結果以兆豐合併合庫、第一合併華南出線機率似乎最高,在考量這四家銀行規模後,單純加總後可看到,「新兆豐合庫」資產躍升至最高,存、放款皆到達3.5兆元以上;而「新第一華南」則居次,存款水準與臺灣銀行相似,而放款餘額高出不少。由此可看出前幾大銀行的整體市占率將會更為提高,而中國信託也因此進入前五名,但與前幾名的差距卻愈拉愈大。上述如果成真,預期臺灣金融版圖將會就此改寫,並進一步驅使民營銀行們思考相互整併的問題,以因應未來的發展。

2014/06/15

小行員碎碎念

在分行櫃台將近一個月了,似乎慢慢開始感受出所謂效率的差異了。官股銀設備普遍不新,敝行可能又名列前茅,電腦系統舊,結帳緩慢大概已經不是新聞,當然流程改造固然是天方夜譚,如同部隊長官所說的:這些都行之有年,要大家改變還挺不習慣呢!會計科目不能亡啊~

2014/03/07

[短評] KANO,一球入魂!


"此時此刻大家好像就坐在甲子園球場上,我們都回溯到了1931年。"


有人說這是一部媚日片,過程太矯情,過度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我想大可不必這麼政治正確的去評論「藝術」作品,不過就是一部熱血勵志電影,搭配了恰到好處的敘事手法與激昂磅礡的配樂,值得了。對於棒球而言,那的確是一段美好時光。每個人對於歷史的解讀都不甚正確,應該說,在網路如此發達的年代,沒有人能逼迫我們去相信什麼,用心去體會不就得了?

在臺灣農村長大的我,雖然沒真的「下田」務農,對片中連結到八田與一技師修築嘉南大圳的穿插劇情著實深刻,也許是為了殖民統治、也許為了未來戰爭鋪路,我對歷史學不夠精熟也無法定義「殖民」的正確含意,相關的故事網路上都找得到,日本對於臺灣島的建設是有目共睹的,現代的鐵路、水利系統、城市規劃、衛生系統...,實無必要刻意抹除這段「集體記憶」。


我想這正是KANO與其他單純宣揚「愛國」精神電影的不同,在地草根文化在影中表露無遺,球員、農民、市民,單純簡單過著生活,看似無關,卻因為一件大事而串連在一塊,共同奮鬥,這種強烈凝聚力,身處現代仍有之?


偌大的KOSHIEN球場、球員與青梅竹馬的小情小愛、視學生如兒的教練、從挫敗中奮起的戰鬥歷程、面對強敵而不屈不撓的意志力...,太多了,KANO的內涵厚度簡潔明瞭,就是那麼直接、強烈的感動。


「我成為嘉義農林的袒護者了!」菊池寬如是說。


英雄戰場、天下嘉農。



PS.早期嘉南平原灌溉困難,必須從水源處取水再以人力灌溉、效率很低,興建嘉南大圳後,可耕作面積大幅增加。片中大圳開通時,眾人歡欣鼓舞之況絕不是誇大,那真的是生命之水。


2014/01/02

[短評] 白日夢冒險王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部份劇透、慎入)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Walter Mitty是為生活雜誌工作了16年的資深員工,負責管理負片資產。一成不變的日子似乎讓他生活無趣,甚至鎮日發夢,連社群網站都找他麻煩,原因只是他的生活經歷太過空白...直到他遇見了一位女孩...

主角Walter在面對公司被裁併與自身去路可能不保的困境之時,老天又給他開了一個玩笑,用來作為「生活雜誌」停刊號的封面照片竟然在他手中遺失,這對一位自我要求極高的人可是不得了的大事;當一切線索都指向長期合作攝影師Sean O'Connell,Walter奮不顧身也要把底片找回來,這不僅開啟了前方未知的旅途,更是一段「尋找自我」的追夢道路。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消失的25號底片激發了Walter潛藏的冒險精神,曾經,他也只是個愛玩滑板的小孩;一轉眼,他不得不被現實生活的體制所宰制,當個一成不變的上班族。他決定了,如果不找到Sean O'Connell不會有答案的,照片裡頭的O'Connell隱約的向他招手,我想是的。看似不顧一切的壯遊,Walter不是毫無顧忌的亂闖,手頭僅存的底片線索指引著方向,俏皮的宣告比賽結果,顯然地,很多時候似乎又慢了一步。



電話裡頭傳來的是社群網站員工Todd的聲音,當他知道了Walter的神奇經歷後,相當訝異於一個本來在網頁上毫無值得寫出任何內容的神秘大叔,竟然已去過格陵蘭、冰島,甚至在鯊魚攻擊下九死一生...

徘徊於社群網站上,那些需要眾人呵護、按讚的空虛遊魂,包括我自己,「我們」的存在價值是什麼?除了那一個看似專屬的頁面外,褪去絢麗的糖衣後,我們剩下的是...?好像沒有人能給答案。需要各種壯烈事蹟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嗎?需要浮誇的宣揚才能心安理得嗎?看著Walter遨遊於北國綺麗的風景畫之中,旅途上充滿的突發意外的驚喜,不見群山之巍峨,怎得知人之渺小無奇?沉浸於Walter的內心世界的同時,彷彿我也向自己喊話:「去吧,去找屬於自己的香格里拉(Shangri-La)吧!」,眼淚很不爭氣的滑落了,先是驚嘆而讚嘆,後而感嘆,原來汲汲營營尋找的東西便在自己身上 (you sit on it),走了萬里路才發覺這道理,太慢了嗎?It's not too late!

"平凡中見偉大"

Mitty絕對料想不到25號底片是什麼畫面。

「被拿來當作這本由眾多員工嘔心瀝血製作而成的經典雜誌封面想必應該是驚為天人的曠世美景吧?」Mitty如是說。

Mitty與他所愛慕的公司女員工(Cheryl)走在紐約街頭,停刊號的紙本雜誌慵懶地躺在書報攤,他們兩人都驚訝地說不出話來,那應是最高程度的肯定了,即便兩人都已經從「生活雜誌」功成身退,Mitty與Cheryl都露出了一抹微笑。

Mitty:「我想這就是 The Quintessence of Life 吧?」

2013/12/01

[短評] 飢餓遊戲:星火燎原 The Hunger Games: Catching Fire


二部曲繼續延伸了第一部,Katniss 和 Peeta史無前例的創造兩人獲勝的結局,對於都城而言無非是巨大挑釁,但礙於比賽規則,獲勝者可保有餘生平安無憂,掌權者也幾乎無法對兩人進行制裁。於是,第75屆的Hunger Game便以Quarter Quell(大旬祭)的名義,要求仍在世的獲勝者再次進行抽籤並擴大舉辦,而被總統視為眼中釘的男女主角在這樣設定下,篤定必須代表district 12參加大旬祭。

Fear and Hope

飢餓遊戲要呈現的絕非殘酷的殺害過程抑或是別出心裁的戰鬥技能,它想表達是典型的獨裁政治、人權探討與高壓政權必然後果。都城與各區之間的關係相當獨特,在多年前的叛亂過後,都城清算了第十三區(District 13),並依據各區的產業特性,讓各區各司其職分工生產都城所需之物資,十足的計劃經濟模板。從諸多細節可以看出各區的人民對於都城早已積怨,只是敢怒不敢言,而統治者透過強力的維安控制系統來宰制百姓,壓力之大不言可喻。

Every revolution begins with a spark


在第一部中,男女主角的奇蹟勝利卻讓產生了難以控制的後果,因為人民看到了一絲曙光。從原本毫無機會、徹底無法翻身的階級體制裡頭,一位平凡無奇的女孩竟然改變了為時70餘年的殘忍遊戲該有的結局!而勝利者的巡迴演說更是一絕,男女主角一開始天真的以為可以講述自己的想法,殊不知觸犯了禁忌,在連累了部份的百姓後才發現自己受到多大的限制,即便贏得了遊戲,卻失去了永遠的人身自由,必須一直當作政府的樣板人物為政府的恩惠歌功頌德一番,說實在也挺可悲的。


如同電影名稱一樣,星星之火得以擴散,各地開始展開起義反抗極權統治,這應仕女主角始料未及的,甚至一直到最後才知道自己竟然完全被蒙在鼓裡,或許是必要之惡吧。在第三部中,相信女主角會有更多主控權才是,能用他自己的方式去詮釋mockingjay這個象徵。


隱喻


都城的城市規劃挺像平壤(Pyongyang)的,也許援用了北韓對於人民的控制的意象,順道嘲諷了獨裁國家門戶顯現的不過是假象罷了,各地的百姓卻身處於水深火熱,可能連基本的飲食都有問題。「在12區的人民三餐不繼,都城的人卻需要催吐以吃下不同種美食」by Katniss




無疑的,飢餓遊戲片中傳達了強烈的政治意涵,雖是有點陳舊的議題,但這樣的現象相信不會在人類歷史上消失的。擁有民主制度的台灣,檯面上政治紛擾被年輕一輩的人所唾棄,甚至不願意參與政治、對政治現象冷感,實在是相當可惜。政治便是眾人之事,「吵鬧」總是比一言堂好上太多了,不是嗎?


圖片引用自:





2013/09/07

銀行面試經驗談之工作很難找(法金、企金、中租、兆豐8、合作金庫GA)

時間回到退伍前三個月左右,約莫是今年(2013)四月,先發現了兆豐銀的徵才廣告,從待遇以及穩定度上來說,兆豐銀的確是個很好的選擇,相對的要錄取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於是,先擬定了自傳草稿,並在指定期限前登錄至該網站(4/11),接著便是等待通知了;兆豐銀的慣例是:先審核報名資料後,選定一定人數進行筆試,最後從中挑出部份的人進行面試,再決定最後錄取名單。

等待的過程實在漫長,依據網站說明:在5/20前會通知筆試,也就是說還要經過一個月左右的審查期間。既然都已經把自傳都處理完畢,在略經修改後,我又去申請了104人力銀行的帳號,並輸入相關的履歷資料,畢竟總不可能只找一家公司吧?()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2.5 台灣版」授權條款釋出。